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尹少成(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
蓬勃發展的快遞業對于刺激市場消費、擴大內需和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給廣大城鄉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便利。隨著互聯網技術和數字化的引入,包裹越來越多、速度越來越快,快遞行業監管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保護快遞安全和用戶合法權益成為亟待破解的難題。今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快遞暫行條例》正式施行,對快遞行業的一些監管短板作出了制度回應。快遞業要穩健、安全發展,需要結合數字時代發展的要求,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堅守安全底線,與時俱進采取新的監管手段,穩步提升行業治理水平。
快遞行業具有點多線長、人貨分離、隱蔽便捷等特點,如存在管理漏洞,很可能為不法分子從事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供可乘之機。同時,快遞行業運行涉及郵件快件、人員、車輛、場地、數據等多類要素,安全管理環節多、覆蓋面廣、管理難度大。我國頒布或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快遞暫行條例》《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快遞行業作出規范,有關職能部門也通過建章立制、加大監管力度、開展專項行動等方式加強監管,但依然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相對比較突出。快遞的寄遞特征決定了其必然涉及大量個人信息的搜集、存儲和使用,如果相關企業缺乏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規章制度,快遞從業人員缺乏足夠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意識,用戶個人信息就極易在寄遞過程中發生泄露。二是出現了利用快遞進行的詐騙活動。有的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等方式,以快遞包裹出現問題為由,誘騙受害人進行轉賬、匯款等操作,從而騙取錢財。三是同城跑腿、智能快遞柜等新業態在城市普及,但存在監管的“盲區”。實踐中,有的違法犯罪分子利用這些渠道郵寄毒品、槍支彈藥爆炸物、野生動物及其制品等,嚴重危害公共安全。
過去,我國快遞行業監管的基本框架是:事前采取許可為主、備案為輔。事中主要依靠《郵政業寄遞安全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的寄遞安全“三項制度”來開展監督。“三項制度”是指實名收寄、收寄驗視和過機安檢。所謂實名收寄,是郵政企業、快遞企業在收寄郵件、快件時,要求寄件人出示有效身份證件,對寄件人身份進行查驗,并登記身份信息;收寄驗視就是在攬收過程中當場驗視內件物品;過機安檢就是使用安檢設備對郵件快件進行安全檢查。“三項制度”構成了寄遞安全的基礎性制度。事后則以行政處罰作為后盾。一方面,這一監管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對相關違法行為處罰力度較輕的問題,震懾力還不足。另一方面,相關監管制度的執行還不到位,如實名收寄未能嚴格落實,特別是協議用戶的“特權”衍生監管漏洞;收寄驗視主要關注物理層面的安全,缺乏對信息內容安全的關注;過機安檢存在技術賦能不足的問題,難以對涉詐騙類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篩查。面對上述監管挑戰,相關部門亟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確保快遞行業安全發展。
嚴格有效落實寄遞安全“三項制度”。“三項制度”之所以存在落實方面的問題,與當前快遞行業人員的復雜性、流動性及企業監管制度的局限性等因素密切相關。目前,快遞市場高度飽和、競爭激烈,少數快遞企業不當競爭、低價競爭,不利于提升行業整體服務水平。特別是有的快遞企業采用加盟制的方式盲目擴大經營規模,設置網點的門檻很低,而快遞企業對網點的經營行為又缺少直接管理和約束,部分網點經營者對行業管理制度和規范不熟悉,對“三項制度”的執行力度不夠。對此,監管部門應進一步加強與有關單位的溝通,共同研判安全監管隱患,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具體而言,實名收寄方面,在嚴格對個人用戶實名收寄的同時,應特別加強對協議用戶的實名收寄驗視;收寄驗視方面,除重視對槍支彈藥、易燃易爆等禁止寄遞物品的物理安全篩查外,還需重視對涉嫌詐騙信息內容的識別,特別關注對異常快遞的人工審核;過機安檢方面,提升安檢設備的智能化程度,積極通過引入大數據方法發現異常快遞,實現技術與人工雙重核驗,有效將違禁品攔截在寄遞渠道外,不斷提升快遞安全治理的效率與精度。
重點加強對新業態的監管力度。快遞行業的監管漏洞,當前主要集中在快遞新業態方面。對此,應當清晰研判相關違法行為的動向、規律,根據行業發展的現狀及時完善行業法律法規。對寄遞物品的包裝、運輸等環節作出合理規定,以嚴格的監管與問責,促進快遞企業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構建覆蓋數據安全、信息安全、消防安全、車輛安全等全方位全鏈條的安全防控體系。例如,智能快遞柜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投遞效率,滿足了快遞業務量激增的市場需求,但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遞柜等方式投遞快件也引發了用戶的不滿。《快遞市場管理辦法》對此規定了警告、通報批評和罰款的法律責任。在壓實法律責任的同時,應當進一步尋找規范和效率間的平衡點,快遞企業應該提供多重選擇與充分的情況告知,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能擅自變動約定的內容。又如,針對“閃送”等快遞新業態,過機安檢制度無法發揮作用,需要進一步提升收寄驗視的標準,不僅要將數據加密、包裹抽檢等環節納入常態化管理,而且要提升快遞員人工驗視的能力,及時識別異常訂單和包裹。
引入信用監管,創新監管手段。《快遞暫行條例》規定,國家加強快遞業誠信體系建設,建立健全快遞業信用記錄、信息公開、信用評價制度,依法實施聯合懲戒措施,提高快遞業信用水平。一方面,在現有快遞信用監管法律體系基礎上,應當進一步明確信用監管的主體,通過多種形式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誠信經營。另一方面,強化對快遞從業人員的監管與保障。快遞從業人員數量龐大,其安全意識和能力直接關系到快遞服務的安全和質量。應進一步加大對快遞從業人員監管的精準性,全面強化其防范意識、辨識能力和處理意識。與此同時,也應切實維護快遞員工合法權益,企業應從促進安全發展的角度改善從業人員的薪酬待遇、工作環境,以此來提升服務質量、拓展市場空間。
加強多部門之間的聯動協作。實踐中,快遞的種類繁多,行業監管主體較為復雜,郵件、快件由郵政管理部門負責監管,普通物流由交通運輸部門負責監管,寄遞出入境業務由海關負責監管,在打擊非法寄遞行為方面需要公安機關的協助,在保障個人信息安全方面則涉及網信部門的職責,等等。因此,郵政管理部門應切實擔負起主管責任,對轄區所有寄遞企業包括分撥中心、網點、代收點進行全面排查,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實名登記、收寄驗視等操作規范,推進各項制度落地落實。同時,進一步理順部門關系,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專題交流、線索移送、常態巡查、信息庫和信息公告等機制,依法開展聯合督導、聯動檢查、聯動執法,切實形成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