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卞紅衛(新疆社會科學院)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文化要先行。文化賦能鄉村振興,就是不斷促進鄉土文脈賡續與鄉村振興實踐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鄉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優秀鄉土文化激發鄉村建設新動能,以鄉村建設實踐助推鄉土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文化豐盈鄉村振興發展動能。新疆歷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元文化薈萃之地,在各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凝結出豐富多樣的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文化遺產。這些文化資源不僅承載著各民族群眾交流交往交融的共同記憶和情感共鳴,還以其獨特的魅力與智慧,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鄉村文化作為鄉村生活的核心載體,與鄉村發展血脈相連。新疆各地區鄉村將富含歷史底蘊的文化內涵與鄉村產業、鄉風民風有效融合,促進鄉村文化資源活化應用和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把文化元素有機融入美麗鄉村建設,推進文脈傳承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不僅可以激發各族群眾積極參與鄉村建設的內生精神動力,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而且還可以激發各族群眾的文化自信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凝聚鄉村文化內生力,為鄉村全面振興培育新的發展動能。
文化疊加鄉村振興品牌底色。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積淀深厚,既是獨特的精神標識,更是鄉村發展的財富。文化賦能鄉村品牌建設,就是以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孕育獨具鄉村辨識度的鄉村振興文化品牌標識,以有根有魂的鄉土文化內涵凝練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為鄉村振興賦形、賦能、賦力,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朝著特色化、品牌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這就要求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應堅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找到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契合點,通過時代化表達、產品化展現、情境化體驗等方式,對鄉土文化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和高效利用,堅持守正創新,尊重各地各民族的地域特色、文化特性和差異特點,把蘊含其中珍貴的歷史記憶、特色標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提煉轉化為具有顯著辨識度和影響力的文化符號,賦予農牧產品更多文化內涵和特色品牌,推動各民族優秀鄉村文化資源全面上網、全景呈現、全球共享,提升鄉土制造的魅力和效益,以文化創新催生鄉村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構建鄉村產業發展新格局。
文化筑牢鄉村振興精神根基。新疆悠久的綠洲文明是各民族文化傳統的精神根脈,凝聚著各民族深厚的思想智慧與集體記憶,鐫刻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標識,是各民族群眾賴以生存的精神養分,更是鄉村振興實踐的精神根基。這片土地上的鄉音、鄉情與鄉俗,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各類歷史遺跡,共同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寶貴基因庫,蘊含著各族群眾的情感認同、創新潛能與治理智慧。在鄉村振興實踐中,需深入挖掘這些文化資源的歷史內涵與時代價值,將綠洲文明的優秀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通過創新轉化賦予其新的生命力。要立足各地各具特色的山水風貌、田園景觀、民族風情和傳統技藝等,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注入現代內涵,因地制宜,讓歷史悠久的文明煥發新光彩。尤其要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群眾日常生產勞動生活,通過再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場景,喚起共同團結奮斗的集體記憶,延續鄉土文化根脈,傳承鄉土文化記憶,建設美麗鄉村,推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讓鄉村振興既有文化厚度,又有發展活力。
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把文化元素融入美麗鄉村建設,關鍵在于實現外在塑形與內在鑄魂的有機統一,在守正創新中構建鄉村振興的精神坐標系。這既守護了文化根脈,又激發了創新活力,讓各族群眾在物質生活改善的同時獲得精神滋養,從而實現文化為民、惠民、富民、強民的多元效應,為全面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