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從時代發展現實境遇來看,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破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題中應有之義。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價值意蘊歸根到底是回應人民群眾在精神領域的美好期盼。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精神世界”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從中國式現代化維度看,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價值追求體現為促進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協調,協同推進物的全面豐富與人的全面發展。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軍旗在《光明日報》撰稿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精神是“自由個性”的靈魂,人的精神解放和對理想的追求構成精神生產力的動力系統,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人的全面發展內在要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高度統一。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致力于推進人的現代化,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歷史性超越。我們黨注重對人民美好精神世界的培育,強調人本質上是文化的人,而非“物化”的人,既追求物質條件的改善,也要求人民在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向現代化的轉變,注重人民“幸福指數”的提升、“精神生態”的和諧以及生命意義的實現,不斷激發和滿足人民的社會性和精神性等更多維度的、更深層次的內在需求,促進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高度統一。詳情
推動高質量的精神文明建設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華。東北大學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教授田鵬穎指出,越是深化改革攻堅期,越需要筑牢精神根基;越是發展關鍵階段,越需要凝聚價值共識。必須推動高質量的精神文明建設,為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幸福安康提供深層保障。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育體系,將其有機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推動形成全民自覺遵循的精神坐標和行為規范。不斷拓展紅色資源鑄魂育人路徑,打造文化引領標桿。要充分發揮文化鑄魂、道德化人的獨特優勢,創新運用浸潤式、體驗式鮮活載體,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全民思想境界、道德涵養和文明素質。深入推動更多優秀文藝作品涌現,不斷取得文化惠民工程實效,著力提升原創力、擴大優質供給、拓寬消費領域,持續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最終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提供堅實支撐。聚焦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優質文化資源下沉基層、直達末梢,促進思想共育、治理協同、資源聯動、融合發展,讓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美美與共,使精神文明之花并蒂綻放于城鄉大地。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讓德者有得、好人好報蔚然成風。以道德模范為標桿,完善發現培育、宣傳推廣、禮遇關愛的體制機制建設,使榜樣的精神力量轉化為千百萬人的自覺行動。詳情
深刻認識偉大建黨精神
偉大建黨精神內涵形成于100多年前中國共產黨創建進程中,并持續弘揚于其后100多年來我們黨的不懈奮斗史中。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齊彪指出,認識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之源”地位,必須把其放在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中考察。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構建,就是偉大建黨精神弘揚的結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培育形成了以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為時代特征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偉大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培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為時代特征的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偉大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培育形成了以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為時代特征的改革開放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偉大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培育形成了以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時代特征的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等偉大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構筑的歷史進程,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精神上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構筑的歷史進程,更是一個黨的紅色基因賡續、對黨的紅色基因“測序”和驗證的歷史進程。構筑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教育后人傳承好紅色基因,保證黨的事業后繼有人。詳情
在實踐中涵養愛國情懷
在抗日戰爭中展現出來的偉大抗戰精神,是激勵當代大學生砥礪前行的精神動力。沈陽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艷梅指出,高校要引導大學生多走進歷史紀念館、抗戰遺址遺跡,在紅色文化的洗禮中沉淀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愛國情感。要鼓勵大學生多走向鄉村和基層一線,和勞動人民手牽手、心連心,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涵養家國情懷和奉獻精神。高校在設計暑期社會實踐項目時,可鼓勵大學生主動走進社會各領域開展實踐,以專業所長賦能社會發展,在躬身奉獻中厚植家國情懷。通過自身的專業學識與鄉土大地深度交融,青年學子能更快地在社會課堂中構建起“國之大者”的認知坐標系,讓愛國情懷從抽象的精神符號轉化成服務人民、建設祖國的具體行動,在知行合一中書寫新時代青年的責任擔當。要幫助大學生多了解科技前沿,樹立科技報國的遠大志向,積極投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學校要多創造機會,讓大學生有機會走進實驗室、科研院所與高科技企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深研細思,增強其科技報國的內生動力。詳情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