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王昌海(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近年來,北京、青海等多地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從土壤、水源、生物多樣性等方面入手,系統推進生態涵養區發展。生態涵養區不僅承載著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的重任,更是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
生態涵養區,作為守護自然生態的寶貴屏障,承載著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使命。這些區域往往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也面臨生態系統脆弱、易受破壞的困境。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既是保護土壤、水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有效途徑,也有助于維護區域生態平衡、確保生態安全。在生態涵養區內,通過實施綠色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可以顯著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采和污染排放,保護土壤肥力、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這也將提升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為區域內的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實現生態平衡。
在綠色農業理念指導下,農業生產過程中減少了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的使用,轉而采用有機肥料、生物防治等環保措施,生產出更加健康、安全的農產品,顯著提升農產品的質量。這些綠色農產品滿足了消費者對高品質、健康食品的需求,還推動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如綠色食品加工、生態旅游等,為區域經濟多元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例如,北京市生態涵養區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績。以門頭溝區為例,該區積極推廣有機農業和綠色農業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使用,通過輪作休耕、綠色防控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和農產品質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產品的品質。該區還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用水的可持續管理。
盡管生態涵養區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仍面臨一些挑戰和問題。部分地區農民對綠色農業技術的接受度和應用水平較低,缺乏相關知識和技能。綠色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部分地區經濟基礎相對薄弱,難以承擔這些費用。此外,市場機制和政策支持尚不完善,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有待進一步提升。未來,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意識,抓住關鍵著力點,讓好生態“涵養”好生活。
一方面,加強農民培訓和教育。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示范等方式,提高農民對綠色農業技術的認識和應用能力,鼓勵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基層,提供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為農民掌握和應用綠色農業技術提供有力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應加大對生態涵養區農業綠色發展的資金投入,提供財政補貼、貸款優惠等政策扶持,并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夯實法律保障,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能夠得到有效實施。積極推廣有機肥料、綠色防控、水肥一體化等先進適用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加強科技創新,研發和推廣更多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農業技術,為生態涵養區農業綠色發展筑牢技術支撐。
另一方面,完善市場機制和品牌建設。建立健全綠色農產品認證和追溯體系,提升綠色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品牌知名度。通過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網絡推廣等方式,拓寬綠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高附加值,為農民增加收入,提升發展綠色農業的積極性。積極參與國際綠色農業合作與交流,引進國外先進經驗和技術,提升本土綠色農業發展水平。通過國際合作,拓寬綠色農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渠道,提高競爭力,為生態涵養區農業綠色發展開辟更廣闊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