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國云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具身智能”列入國家未來產業重點培育清單,明確提出“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標志著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布局邁入新階段。這一政策信號不僅彰顯了國家對前沿技術的高度重視,也預示著具身智能將在推動工業智能化、實現新質生產力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和產業融合,構建具身智能生態體系,推動工業系統的智能化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正經歷從“虛擬算法”向“物理實體”的深刻轉型,政策迭代成為推動這一“具身化時代”的核心動力。自2017年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起,中國逐步構建起“1+N”政策框架,覆蓋技術研發、產業應用、倫理治理、人才培養等全鏈條。2021年《“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智能制造的戰略地位,提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具身智能”列為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標志著政策重心向實體化智能的傾斜。以北京、深圳為代表的地方政府率先響應,發布具身智能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突破關鍵技術、打造產業集群等目標,推動“具身智能+”在工業、醫療等領域的規模化應用。例如,北京市計劃到2027年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培育千億級產業集群;深圳市則規劃形成超1200家相關企業的產業生態。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作為“人工智能+”行動的核心載體,具身智能的技術架構創新源于“感知——決策——執行”的閉環范式革命,其突破性進展主要體現在環境交互、自主學習和集群協同三大維度。這一技術體系聚焦工業場景的剛需突破,通過多模態感知融合、基于大模型的動態任務規劃、高精度運動控制等關鍵技術,推動工業機器人從“程序化工具”向“自主化代理”躍遷。在汽車制造、電子裝配、物流倉儲等領域,具身智能已實現毫米級精密裝配、柔性產線自主適配等突破性應用,為新型工業化提供智能化底座。具身智能體系的研發與國家政策中“突破智能感知、自適應控制等關鍵技術”保持一致,積極應對中國式現代化戰略需求。
具身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正深刻改變制造業運營模式和全球產業鏈區位布局。借助人機協同和智能化改造,制造企業正在從傳統流水線轉向柔性生產、定制化制造和燈塔工廠等新范式,生產效率和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升。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具身智能裝備加速普及,截至2024年底我國工業機器人密度已達每萬人350臺,遠超全球平均水平,標志著制造業進入全面升級的新階段。先進技術降低了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使制造活動更趨近市場和要素優勢地區布局。推動“長鏈”全球化供應體系向“短鏈”在地化、區域化模式演進。中國順應這一變革,憑借工業互聯網基礎和市場規模,正從“世界工廠”轉向“智能工廠方案輸出者”。據高盛預測,到2035年具身智能可替代全球25%制造業崗位,但同步催生高端裝備、算法服務等新價值鏈環節,形成“技術——數據——硬件”三位一體的競爭壁壘。
具身智能還將催生出制造產業智能集群這一新質生產力組織方式。借助“人工智能+”行動計劃等政策支撐,智能終端、軟件平臺、應用場景和服務生態在特定區域內加速集聚,形成以技術為紐帶、協同為基礎、融合為特征的新型制造產業智能集群。其與傳統產業園區相比有著顯著不同。首先,其通過平臺化協作機制與開放式技術架構,加速創新要素集聚共享,極大提升企業間協作效率,大幅壓縮創新鏈和供應鏈時長。其次,打破過去核心技術依賴于單一主體的路徑鎖定,推動技術創新向多主體、跨領域聯合轉變,強化了關鍵能力的去中心化演進。最后,在全球范圍內激發多元創新動能,顯著降低中小企業的技術進入門檻,推動大中小企業在共建共享中實現融通發展。實踐證明,制造產業智能集群正為區域經濟、產業協同和政策試驗帶來積極影響。我國已有11個地區布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這些先導區在高強度知識集聚、協同產業生態、彈性政策機制等方面探索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新路徑,逐步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動能,并為產業協同和新政策試驗提供示范。
具身智能的廣泛滲透必將塑造新型生產關系,推動人機協作走向人機共生的新秩序。當前,智能機器人正深入生產一線和社會服務領域,成為生產過程中人類勞動者的“智能合作者”,實現從傳統的“人主機輔”向“人機共創”分工轉變。在制度保障下,數據與智能設備等新型生產資料日益成為共用性資產,推動生產資料配置向共享化轉型。圍繞國家主導、協同共建的方向,加速構建公共平臺型企業制度,支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在統一市場環境下互促共生。與此同時,新的勞資協同機制不斷完善,勞動者技能結構隨技術升級同步演進,數據與算法主導的生產過程也在重塑資本結構與組織邊界,推動形成以共建為基礎、以共治為支撐、以共益為目標的分配機制共生化,確保勞動者共享智能化紅利。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為新型生產關系提供了制度錨點。以政策引導技術普惠、以生態協同破除壟斷、以價值分配重構利益結構,正逐步形成“技術向善、以人為本”的中國工業智能范式,亦為全球工業轉型貢獻中國方案。
具身智能正推動中國工業邁入從“實驗室創新”走向“生態卡位”的關鍵階段,標志著工業智能化由點狀突破轉向系統躍遷。以“技術——產業——制度”協同創新為牽引,中國正加快重構制造體系、重塑生產關系,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工業路徑。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具身智能的博弈早已超越技術維度,擴展為圍繞標準制定與治理權重的制度性競爭。把握五年戰略窗口期,中國必須加快布局實現核心硬件和關鍵算法的自主可控,提升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的主導權,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引領企業三項核心任務,筑牢新質生產力根基。人機協同不只是效率革新,更是文明形態的重塑。在這一演化中,需統籌政策引導與生態建設,守住技術向善、以人為本的價值底線,實現人機關系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