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共同體、高質量就業、農村居民消費、新型消費業態、紅色文化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王紅艷: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理論與實踐彰顯鮮明中國特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紅艷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等基本原理與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和合文化”“天下大同”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堅持和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所形成的重要成果,彰顯了鮮明中國特色。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和運行的根本保證。從制度安排上明確黨在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中的領導核心地位,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既能夠使黨的領導這一本質特征和最大制度優勢得到充分展現,也是實現黨的領導的科學有效方式,在夯實黨長期執政的群眾基礎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在社會領域的一項重要內容,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堅持人人參與和權責分擔,是對人民主體地位作用的尊重與發揮,充分踐行了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憲法理念;同時,堅持以實現秩序與活力的動態平衡為目標,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為統籌推進各方面工作創造了必要社會條件,充分踐行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時,突出基層基礎。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高度重視城鄉社區對于社會治理的重要作用,堅持人才、資源、服務向基層傾斜,充分彰顯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能夠真正讓基層活起來、強起來,著力把黨中央提出的重大任務轉化為基層的具體工作。
摘編自《人民日報》
【嚴從根:各方協同抓落實,打通高質量就業“最后一公里”】
杭州師范大學經亨頤教育學院院長、中國教育現代化研究院執行負責人嚴從根認為,在當前的就業市場中,大學生是供給方,學校是培養方,用人單位是需求方,政府則是調控方。打通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最后一公里”,離不開各方形成合力、強化責任、狠抓落實。其一,深化多方聯動機制。政府、高校、企業等均須認真制定“百日沖刺”工作方案,抓緊調度部署,緊盯時間節點,精心組織實施,加快工作進程,推動舉措落地。其二,落實惠企政策。政策執行部門應平等對待各類企業,確保各類企業都能受益,并簡化審批流程,減輕企業行政負擔。同時,還應及時落實招聘應屆大學生可以獲得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其三,加強政策宣傳與就業引導。通過課堂宣講、專題講座、直播互動、短視頻傳播等多種方式,把擴崗補貼、社保減免、創業扶持、職業培訓等優惠政策講清楚、講明白,讓畢業生會用、敢用、愿用。其四,完善就業監測與數據治理。高校需嚴格落實去向登記制度,審慎核查就業材料,防范“被就業”“花式簽約”等現象。地方教育部門應組織開展就業數據專項審核與業務培訓,提升就業信息統計與監測水平,確保數據真實、可追溯、可應用。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海鵬、蘆千文:鍛長補短提升農村消費水平】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海鵬、蘆千文指出,作為消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居民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一頭連著民生福祉。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要從決定和制約消費行為的關鍵因素著手,堅持系統思維、分類施策,以城鄉消費市場有效銜接和融合發展為方向,努力為農村居民創造良好消費環境。一是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要順應農村居民城鄉流動趨勢,健全銜接城鄉、全面覆蓋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聚焦青年人、老年農民、留守婦女等重點群體,針對性提供就業創業服務,拓展創業范圍、增加就業機會,持續增加農村居民經營性和工資性收入。二是健全城鄉消費市場體系。推進縣域城鄉各類批發市場、零售市場、商超門店規范化建設,補齊農村冷鏈、物流、配送、倉儲等短板,融入區域專業物流體系,促進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觸達農村居民。三是補齊普惠公共服務短板。聚焦提升農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和便利性,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和公共服務財政保障強度,分類探索綜合配套、專業規范、集約高效、廣泛參與、持續運營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四是拓展豐富消費場景。結合農文旅、康養休、游玩購等新產業新業態,研創適合農村居民的消費場景,普及綠色健康消費理念和方式,引領農村居民消費新風尚。規范直播帶貨、視頻展示、場景體驗、圖文宣傳等新型營銷方式,加強電商平臺和售后服務監管,有效維護農村居民消費權益。
摘編自《經濟日報》
【毛中根、李可欣: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業態,助力提振內需】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院長毛中根、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可欣指出,隨著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數字技術等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型消費業態不斷涌現。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業態,提升供給側對消費需求的適配程度,是當前我國提振居民消費的重要抓手。第一,促進數字消費業態發展。推動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沉浸式數字消費新場景落地;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大力發展智慧醫療、線上教育、數字文旅等服務新模式。第二,加快消費業態綠色轉型升級。提升企業綠色創新水平,強化綠色技術研發,豐富綠色產品種類,優化綠色服務。推廣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消費者選擇健康、低碳、環保產品。第三,推動多元消費業態融合。進一步豐富“教育+”“旅游+”“體育+”等新型消費業態的內容形式,推動體育旅游、房車露營、低空飛行等新業態發展。優化即時零售倉儲配置和物流效率,推動前置倉等“最后一公里”設施建設。鼓勵即時零售企業與直播電商、短視頻平臺合作,滿足消費者“即想、即看、即買、即得”的購物體驗。第四,加大消費業態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新型消費業態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力度,鼓勵銀行等服務主體對相關企業降低手續費用,完善針對新業態新模式從業人員的勞動保障政策。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數據隱私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確保數據處理活動的合法合規,并持續開展應用程序侵犯消費者權益問題的整治工作。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李磊: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新活力】
吉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李磊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紅色文化成為增強文化自信和推動革命老區建設的重要力量,紅色旅游在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文化中持續升溫。隨著科技賦能旅游業發展,數字化的紅色博物館、元宇宙場景等為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注入了新活力,紅色旅游開始從“參觀學習”向“情景體驗”轉型。中國旅游研究院有關研究表明,游客期待紅色旅游景區設計出能感知、能互動、能帶走的沉浸式紅色文化旅游體驗項目和紅色旅游紀念品。為此,在游客出發前,通過紅色旅游資源的數字化和技術化賦能,可以方便游客在線搜集紅色旅游資源相關信息;在游客線下的旅游體驗過程中,可以通過VR、AR等新技術的數字化再現,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紅色文化體驗、個性化定制和AI互動等,提升紅色旅游目的地的可視化效果和互動參與度;在紅色旅游結束后,可通過紅色旅游資源的數字化建設,利用線上平臺收集游客反饋意見,不斷改進服務質量,推動紅色旅游服務的持續優化。同時,在旅游科技賦能紅色旅游的過程中,應協調好技術與管理、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在充分享用數字科技成果的同時,還應注重紅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體驗設計,共同創造紅色旅游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摘編自《中國文化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