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 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然要求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現代化”主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高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
社會治理工作最重要的任務在基層,最堅實的力量支撐也在基層,基層社會治理越有力、越有效,整個社會治理的基礎就越牢固、越堅實。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出版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兼總編輯戴小明在《光明日報》撰文表示,新時代新征程,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提高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城鄉基層自治組織是發揮自治效能的關鍵力量,通過廣泛聽取民意、匯集民智,確保政策符合人民需求;通過積極引導居民參與社區、鄉村事務,增強居民歸屬感和認同感,著力推動基層治理從“管理”向“服務”轉變。要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依法推進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努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因地制宜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強化社區自治功能,調動社區居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互助協同解決鄰里矛盾、環境治理、家庭糾紛等難題,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全面發動群眾,全員廣泛參與,鄰里互幫互助,各方協同共治,基層自治才能更具活力、更有生命力。同時,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基層治理的基礎性保障。應不斷完善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教育引導基層廣大干部群眾增強法治觀念,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努力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詳情
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是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紅艷在《人民日報》撰文指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這三個“人人”明確了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的有效路徑,要求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人人有責,即鼓勵全體社會成員都參與社會治理,激發全社會活力;人人盡責,即引導不同主體在社會治理中各歸其位、各擔其責,發揮各自作用;人人享有,即通過拓寬、暢通、規范人民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等,讓全體人民在社會治理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人人有責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必要前提,人人盡責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保障,人人享有是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動力支撐與最終目標,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同時,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為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提供了前提。這一治理體系明確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既強調黨委、政府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又要求吸納社會力量、公眾個體參與其中,形成加強社會治理的合力;明確了各類主體的責任,即黨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政府負責相關工作,社會力量扮演協同角色,公眾個體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有序參與其中;明確了不同主體之間的合作方式,強調不同主體之間在治理實踐中以民主的方式加強協商;明確了社會治理共同體在治理實踐中,要以法律為依據、以法治為保障,并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詳情
更充分地發揮城市的發展和治理作用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在國家發展和治理中的作用不斷突出,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主戰場。清華大學政治學系主任楊雪冬在《北京日報》撰文表示,要更充分地發揮城市的發展和治理作用,就要全面認識新時代城市及其治理的特點:第一,城市是包括人口在內的各類資源的集聚地、現代生產生活集中展開的場所。第二,包括人口在內的各類資源要素是高度流動的,許多活動具有高度自主性。第三,城市化是公共空間的重建與私人空間擴展同步進行的過程。第四,虛擬空間成為城市治理的新領域。第五,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群、城市帶的發展,對城市治理能力,尤其是跨轄區治理能力提出新的挑戰。要發揮城市作為國家治理現代化主戰場作用,應該堅持以下原則:第一,要準確全面認識和把握城市化規律,不僅要將中國的城市化置于世界城市化歷史進程中加以對照比較,更要將其置于正在推進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統籌考慮。第二,要始終堅持把處理好城鄉關系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第三,要始終堅持“人民是城市化和城市工作的核心”這一重要理念。第四,要始終堅持黨對城市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第五,要堅持從空間角度推進城市化和城市工作的思路。第六,要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城市治理。第七,要堅持發揮城市在豐富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的作用。詳情
城市治理需打造兼具精度、力度和溫度的管理新模式
城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依托。何以走出城市治理現代化“新路”,需要我們從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實踐探索和創新經驗中找尋相關問題并予以解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董幼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后劉旭在《中國社會科學報》撰文強調,新時期城市管理工作追求高標準、高要求,既要保持經濟社會活力,也要維持城市秩序,秩序與活力的平衡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答題”,而非“單選題”。城市經濟的繁榮、街面管理的有序、人民安居樂業,需打造兼具精度、力度和溫度的管理新模式。城市管理的“度”關乎城市秩序與活力的平衡,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需要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寓活力于秩序之中,建秩序于活力之上。一方面,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持續推動城市管理資源的下沉和再整合。推動城管、應急、市場等條線執法權力、隊伍等資源下沉到一線街鎮,切實用好賦予街道的建議權、同意權、考核權、參與權、綜合管理權等權力,在此基礎上形成行動力強、素質高的基層綜合管理隊伍。另一方面,城市管理現代化需要深耕精細化治理模式。城市是經濟最有活力、商業形態最具創新性和辨識度的場域。要推動“管理”向“治理”升級,在保持市場活力的同時維護好社會秩序,引導管理對象加入管理體系和管理全流程中來,形成共治合力。同時,面對城市運行中多因素交織演繹所形成的“風險綜合體”,城市運行安全綜合治理的體制機制創新不能僅停留在綜合治理機制建設層面,還需要以韌性安全為目標,實現綜合治理能力的韌性提升,提高對風險綜合體的整體性適應能力。詳情
(光明網記者陳銳海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