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殷鳳(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陳新光(上海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世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知識生產呈現出場域不斷擴大、主體日趨多元化、組織模式多樣化的特點。知識生產共同體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體制機制改革,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刻不容緩。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意義
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向前推進的,新興大國的崛起往往都是建立在教育興盛、科技發展、人才涌現的熱土之上。現階段,中華民族已進入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對教育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強調“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一個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了現代化國家的基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教育是第一基石。只有三者協同融合發展,才能推動國家的全面進步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一體協同融合推進,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科技創新的組織方式和治理體系,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破解發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與“卡脖子”等難題,以教育科技人才之強夯實強國建設之基。
總之,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體制機制改革與發展,要在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撐性的基礎上同向共促,筑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體制機制改革的現實邏輯關系
高質量教育體系是科技發展的可持續保障,教育通過提供知識和技能,為科技發展和人才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科技是發展教育和培育人才的有效武器,科技進步不僅可以改善教育事業,提高教育質量,而且是促進人才發展、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抓手,科技的應用和創新為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人才是教育體系和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人才促進教育事業的改進與發展,推動科技創新,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全靠人才。
新質生產力本質是創新,以新技術深化應用為驅動,以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快速涌現為重要特征,進而構建起新型社會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體系的生產力,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統籌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體”發展可以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發揮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
除此之外,不可忽視的是,現階段在推進“統籌一體”的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四個方面的阻礙:一是在創新人才方面,人才教育和供給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仍有差距,校企雙方在技能人才供需方面存在較大鴻溝;二是在創新驅動方面,高科技領域的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專業人才流動存在障礙;三是人才政策包括企業科技人才的就業環境改善、薪酬水平和評價體系優化仍存在一定制約因素;四是在自主體系建設方面,還沒有形成強相關的黏合效應,復合型高精尖人才不足,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中國高級技工的人才缺口已達2200萬,預計2025年超過3000萬。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還是人才競爭,人才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旨在打破傳統機制的束縛,建立大容量的容錯池,推動思想解放,改變傳統的科技教育人才觀,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格局。因此,要樹立大教育觀、大科技觀、大人才觀,從運行機制、實踐探索、規律分析、政策試點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布局和考慮。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形成重大知識創新和關鍵性技術突破,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在勞動形態、產業變革和生產方式等方面的創新性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戰略引領作用。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的主要發展路徑
統籌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推進,要遵循現實邏輯,參考主要路徑予以統籌推進,加快發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打造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新質生產力。
加快一流學科建設,聚焦前瞻性基礎研究。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的當下,高等教育面臨調結構、提質量等艱巨任務。要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作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關鍵引擎,建立科技發展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高校要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臺廣布的優勢,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練科學第一性問題,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自主布局能力與學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創新平臺,致力于發現新現象、認識新規律、獲得新知識、建立新理論,產出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的原始性成果,努力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要加強基礎學科、數理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等前沿學科的建設,建立“人工智能+”等新興交叉學科專業布局和前沿交叉學科的強大平臺,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
加快培育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高水平、體系化科技平臺。無論是探索性還是應用性基礎研究,想要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高水平科技人才是關鍵。要針對基礎研究人才成長特點,構筑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學術文化和科研生態體系。加強拔尖創新人才的自主培養,為解決我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人才支撐。要瞄準國家“大科學”“大工程”中體系化的難題,開展“任務導向”的重大基礎研究,實現自主創新能力的躍升,通過多主體聯動,貫通高校、政府部門、龍頭行業企業、國際組織人才資源,構建有組織的科研咨詢委員會、協同合作聯合體,并組織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團隊,致力于提出原創性的概念、原理、方法,開辟新賽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地布局和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高端基礎研究平臺,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特別是基礎科研經費投入。整合全國優勢資源,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建設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體系。同時,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數據中心,為創新主體提供知識、技術和信息交換的共享平臺,實現創新要素資源集聚迭代,促使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健全。
加快培養造就新時代的高水平戰略人才。人才是科技進步和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和核心動力,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競爭,創新驅動實質上就是人才驅動,人才在一體化發展中處于核心位置。要培養立足中國實際、擁有國際視野、具備科學家精神的戰略科技人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形成推動科學研究的優勢力量,助力打破外部科技封鎖,實現科技創新的自主化、本土化,進一步推動打造世界級創新高地、人才高地。人才也是教育事業發展的“生力軍”,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平教育人才,以助力構建自主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養一代代堪當重任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建立健全多樣化激勵驅動機制,完善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并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鼓勵科技人員,高起點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以適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為導向,開展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前沿研究。持續完善“重要科學發現→科學問題攻關→核心技術突破→成果轉化應用”的鏈條機制,促進資金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協同融合,真正讓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挑大梁、擔重任,打造國際一流高端人才和創新團隊聚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