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浩(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服務經濟與互聯網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
平臺經濟作為數字時代的核心經濟形態,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與此同時,近年來平臺經濟發展有逐漸陷入“內卷化”的存量博弈的趨勢,表現為同質化的價格戰、流量爭奪、模式抄襲,不僅損害了平臺、商家、從業者與消費者的長遠利益,更制約了經濟的創新活力。因此,平臺經濟的發展面臨從“內卷”走向創新的轉型。
平臺經濟發展中的“內卷”困局
平臺經濟在經歷了高速增長后,其隱憂也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內卷”競爭開始蔓延。這種惡性競爭模式并未帶來行業的發展,對于所有的行業參與者都是沒有贏家的多輸游戲。目前,平臺經濟“內卷化”競爭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價格戰與補貼戰。從社區團購“一分錢買菜”的極致低價,到網約車、共享單車曠日持久的“燒錢”補貼,企業不再比拼服務質量和技術創新,而是陷入了簡單粗暴的資本消耗戰。這種模式或許能短期吸引用戶,但其本身不創造任何價值,且嚴重擾亂了正常的市場價格體系。
流量爭奪與營銷內耗。在“流量為王”的邏輯主導下,平臺將巨額資金和人力投入到廣告投放、競價排名、社交裂變等營銷活動中,獲客成本水漲船高。企業間的競爭已經演變為流量采買的“軍備競賽”,而真正用于核心技術研發和產品體驗優化的資源卻被嚴重擠占。
簡單的模式抄襲。一旦市場上出現一個被驗證成功的新功能或新模式,短時間內就會被所有競爭對手完全復制。從短視頻到直播帶貨,再到大模型應用,產品功能的高度同質化,讓一些企業喪失了差異化優勢,只能重新退回到流量和價格的原始戰場。
“二選一”與封閉生態。部分頭部平臺為了鎖定自身優勢,利用市場支配地位,要求商家簽訂排他性協議,即“二選一”。這種行為造成市場的割裂,限制了商家的自主選擇權,阻礙了跨平臺的開放合作,最終形成一個個流量孤島,扼殺了市場的競爭活力。
“內卷”競爭造成了系統性的損害
對平臺自身而言,是“飲鴆止渴”。低于成本的價格競爭侵蝕了合理的利潤,導致企業造血能力不足,創新動力衰減。同時,激進的競爭策略也極易觸碰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的法律紅線,帶來巨大的合規風險。
對平臺內經營者而言,是“夾縫求生”。他們被迫卷入價格戰,同時還要承擔高昂的平臺傭金和推廣費用,利潤空間被極限擠壓。在強勢的平臺規則面前,經營者逐漸喪失經營自主權。
對廣大從業人員而言,是“算法囚徒”。以外賣騎手、網約車司機為代表的平臺勞動者,在效率追求和冰冷的算法驅動下,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強度和安全風險,而其社會保障和勞動權益卻往往難以得到充分落實。
對消費者而言,是“短期獲利,長期受損”。短期內,消費者或許能從補貼中獲益,但長遠看,市場的充分競爭被抑制,可供選擇的創新產品與服務減少,服務質量可能下降,個人數據隱私也面臨著被過度采集和濫用的風險。
因此,無論對于平臺經濟的參與者,還是整體經濟而言,“內卷”競爭方式造成了“資源錯配”。大量寶貴的社會資本沉淀在低水平的商業模式復制和營銷大戰中,而沒有流向更需要長期投入的“硬科技”研發和亟待數字化轉型的實體經濟領域,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資源浪費,并抑制了中小企業的創新、創業。
構建促進創新的平臺經濟生態
推動平臺經濟從“內卷”走向“創新”,絕非單一企業的責任,它需要政府、企業、社會與資本形成合力,共同構建一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公平競爭的良性生態。
政府層面,優化治理框架。政府的監管之手應當做到“劃定底線”與“預留空間”的平衡。一方面,要通過強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堅決叫停“二選一”、大數據殺熟等惡性競爭行為,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的營商環境。另一方面,對人工智能、Web3.0等新技術、新業態,應保持開放和包容,探索“沙盒監管”等創新治理模式,避免因監管過嚴而扼殺創新萌芽。其次,要完善創新激勵機制,出臺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引導企業將資源投向“真創新”。例如,對平臺企業投入基礎研究、核心技術的研發費用,給予更大力度的稅收減免或直接補貼;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嚴厲打擊盜版、抄襲等侵權行為,讓創新者的成果得到應有回報,讓投機取巧者付出沉重代價。此外,盡快完善針對平臺靈活用工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平臺、用工合作企業和勞動者三方的權利與義務,推動建立適應新業態的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確保勞動者能夠更好地生活。
企業層面,改變經營理念。頭部平臺應主動從“流量收割者”轉變為“生態服務者”,拆除壁壘,走向開放。通過開放數據接口、提供數字化SaaS工具、發展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全方位賦能生態內的中小商家,幫助它們成長,最終實現水漲船高的共贏。同時,將“科技向善”的理念內化為企業文化和核心業務邏輯,在算法設計、數據使用、員工關懷等各個環節,充分考慮倫理與社會影響,積極回應公眾關切,努力成為一家受人尊敬的企業。
社會與資本層面,培育耐心資本與創新文化。資本是市場最敏銳的風向標。應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教育,鼓勵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等,將目光從短期見效的商業模式復制項目上移開,更多地投向需要長期“坐冷板凳”的硬科技創新和深度賦能實體的項目中去。
面對“內卷”困局,平臺經濟已經走到了必須轉型的十字路口,而轉型的主題詞應該是“創新”和“價值”,它們是平臺企業突破自身發展瓶頸的自救之路,更是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這趟轉型之旅,考驗著監管者的智慧,挑戰著企業家的格局,也呼喚著全社會的共識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