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式現代化、基礎學科人才培養、服務業開放與服務貿易、經濟發展、鄉村數字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周丹:中國式現代化是“走自己的路”】
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周丹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是西方現代化發展的翻版,是“走自己的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首先,中國式現代化激活“資本的文明面”。中國式現代化從生產關系這一中介入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使之有條件、有能力駕馭資本,避免陷入資本權力化和資本形而上學的窠臼。其次,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的優勢”。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和“中國”的雙重屬性,既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也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真正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真正解放了“大一統”內在的“公天下”的價值主張,真正形成了“大一統”政治原理與“天下一家”政治理想的內在一致。再次,中國式現代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多層次、全方位的現代化,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老百姓更好地生活,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最后,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方面內容?!拔宕笪拿鲄f調發展”超越了現有文明對“人”的認識,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根本性前提。
摘編自《光明日報》
【萬勁波: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方位培養基礎學科人才】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萬勁波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必須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基礎學科人才。首先,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基礎學科人才。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科技人才隊伍,要切實加大研究投入和教育投入力度,增加高質量人才供給,重點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和急需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厚實創新發展的人才根基。其次,優化基礎研究人才和創新人才結構布局。值得注意的是,我國頂尖基礎研究人才結構正在優化,但在最頂尖的國際科技大獎上差距較大;創新人才方面,人工智能等新興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較大。未來要走好基礎學科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加大全球引才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續優化基礎研究和創新人才隊伍。再次,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加快建設高質量基礎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優化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遴選機制,大幅提升優秀青年人才擔綱領銜國家戰略科技任務的比例;堅持重點布局、梯次推進,依托中心城市形成引才聚才的戰略支點和雁陣格局。
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哼M一步發揮服務業開放與服務貿易的協同效應】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國際服務貿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李俊指出,總體上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服務業開放和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相互倚重、互為支撐,有力提升了我國服務業發展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同時,當前,我國服務業開放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還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兩者的協同效應還有待進一步發揮。面向未來,要增強服務業開放與服務貿易發展的協同性,形成合力。一是推動理念與戰略協同。樹立服務業擴大開放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協同推進的理念,在戰略導向上要把促進服務貿易發展與推進服務業開放合作相互納入各自發展體系中。二是推動體制與政策協同。要更加自覺地把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工作結合起來,服務業開放政策設計需有針對性地破除制約服務貿易重大項目落地的政策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三是推動平臺與項目協同。建議有條件的地方和企業充分利用政策疊加優勢,探索推進全產業鏈開放、集成式創新、集群式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
摘編自《經濟日報》
【劉尚希:順應“三化”趨勢,進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創新力度】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劉尚希表示,當前,世界大變局不只是地緣政治和大國博弈,還有低碳綠色化、數字化、經濟金融化的不可逆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以持續創新的精神來面對這些變化、適應這些變化,并積極識變、應變、求變,努力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更大確定性,給世界經濟注入確定性。當前,我國市場化改革還沒有完成,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包括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立,都需要通過創新來實現。從整個社會來看,社會轉型相對滯后于經濟轉型,需要進一步加大加快改革創新力度。需關注,經濟改革需要通過社會改革來推動,比如社會誠信。其中,政府監管是一個方面,社會自律、企業自律、個人自律屬于社會發育的內容,也是市場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石。此外,社會轉型跟上市場化改革步伐,需要通過體制機制的創新來實現。我們應該把視野擴展到整個社會,學會從整個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待經濟領域的問題,認識到現代化過程中社會問題與經濟問題相互交織,經濟增長越來越受制于社會發育的水平。
摘編自《北京日報》
【袁金輝: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同推進鄉村數字治理】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袁金輝表示,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不斷嵌入鄉村社會,鄉村社會治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過去幾年我國鄉村數字治理成效顯著,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涌現,但從全國范圍來看,當前鄉村數字治理仍然存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制度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鄉村數字治理是一項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業務范圍大,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參與,以形成協同推進鄉村數字治理的良好格局。一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和村級組織在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政務服務平臺搭建以及信息資源整合等方面的主導作用。一方面,政府要繼續加大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制定鄉村數字治理發展規劃,構建共享信息數據庫;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村務監督組織等在數字資源提供等方面的獨特優勢。二是要調動市場主體和社會組織參與鄉村公共服務平臺、智慧社區建設等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要依托市場主體或政府委托市場力量進行鄉村治理數字化改造,并發揮村莊農民合作社、紅白議事會、道德評議會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在鄉村數字治理中的獨特作用。三是要持續激發村民參與各類數字平臺建設、提升數字治理能力等的主動性和內生動力。一方面,要利用數字空間跨越時空的優勢,發動鼓勵村民通過村務云、智慧黨建、在線政務服務平臺等數字治理平臺參與村莊治理;另一方面,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培訓來提升村民數字治理能力和數字素養,同時引導數字農業農村領域人才下鄉。
摘編自《科技日報》
?。ü饷骶W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