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0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校高質量發展、貿易投資促進、中美關系、宏觀經濟、生態環境治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常青、肖立勛:扎根中國大地,創造性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
東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常青、助理研究員肖立勛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我們要從黨和國家戰略出發,扎根中國大地,創造性推動高校高質量發展。首先,明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方位。今天,高等教育已經被推向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和思想進步、興國強國的關鍵位置,迫切任務是著力優化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推動高校分類管理、分層發展,由同質走向多樣。其次,把準高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堅持服務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破解“卡脖子”問題的重大科技攻關,加強科研成果轉化。再次,錨定高校高質量發展目標。高校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善于從戰略上看問題、想問題,引領思想和文化創新。最后,激發高校創新創造動能。高校要牢固樹立創新創造導向,樹立創新創造的教育理念,鼓勵原始創新,完善創新到創造的實現機制;堅持打造自身特色,確立自身發展愿景、目標體系和階段性、具體目標。
摘編自《光明日報》
【曲聞:發揮貿易投資促進在經濟復蘇中獨特而重要的推動作用】
中國貿促會發展研究部曲聞認為,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需要更好發揮貿易投資促進在經濟復蘇中獨特而重要的推動作用。貿易投資促進有助于拉緊中外企業利益紐帶。貿易投資促進作為開放窗口和橋梁紐帶,為中外經貿合作牽線搭橋;暢通政企對話交流渠道,了解企業普遍關切;建設信息發布平臺引導外資企業精準對接國內市場需求。此外,貿易投資促進有助于推動國際經貿往來。貿易投資促進工作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內要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對外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協調各國宏觀政策,支持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另外,貿易投資促進有助于促進國家關系發展。貿易和投資都必須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進行,需要進一步匯聚國際工商界合作共識,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并做好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用情用力講好中國故事。
摘編自《人民日報》
【刁大明:“三原則”是務實推進中美關系的最優解】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表示,連日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華政策演講持續發酵。細看這份充斥著價值觀與意識形態偏執的演講,至少有三點謬誤:一是歪曲當今世界的基本格局與國際秩序,將美國粉飾為當前國際秩序與規則的所謂“捍衛者”,本質上是對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嚴重踐踏與玷污。二是抹黑中國的發展道路與國際角色,強行干涉中國內政、污蔑中國發展成就,將對華競爭的落腳點放置在價值觀與意識形態的競爭上,目的就是塑造所謂“中國威脅”。三是誤讀中美關系,將中國抹黑為破壞國際秩序、規則以及價值的“肇事者”,美國則要站在“道義制高點”來拉攏盟友與中國展開集團政治對抗。這既展現出美國自身能力有限性與霸權維持執念之間的張力,也預示著未來的中美交鋒戰線將從“純雙邊”蔓延到第三方以及多邊維度。面對美國人的極端焦慮與癲狂,我們必須再次重申,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三原則”才是務實推進兩國關系的最優解。其中,相互尊重是前提,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中美之間只有真正相互尊重,穩固政治基礎,才能讓世界徹底擺脫滑向“新冷戰”的負面前景。和平共處是基礎,兩國應以和平方式保持溝通、共同相處,而不是拉幫結伙、“搞小圈子”渲染集團對抗,更不是挑唆矛盾、制造危機實現對華遏制。合作共贏是目標,兩國發展難免會有競爭,但這不是主要內容,而且也一定是提升自我、照亮對方的良性競爭,絕不是基于價值觀或地緣政治的惡性競爭。
摘編自《北京日報》
【王一鳴: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指出,在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下,必須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千方百計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首先,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完成好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堅決落實已出臺的物流保通保暢舉措,進一步打通物流和產業鏈上下游銜接堵點。其次,抓緊落實中央穩經濟的方針政策舉措。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實施好退稅減稅降費等政策,加強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聯動。再次,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要更加注重預期管理,及時回應市場關切,提高政策透明度,并加快完成平臺經濟專項整改,實施常態化監管。最后,堅持用市場化辦法、改革舉措解難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創造性,并統一市場制度規則,高標準聯通市場設施,建設強大而有韌性的國民經濟循環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郭祎:強化公眾主體意識,落實生態環境治理】
郭祎指出,生態治理不僅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更需要人民群眾的內在認同與積極參與,強化公眾的主體意識是關鍵。一是保障公眾對環境治理的知情權。公眾知情權的實現程度影響著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力度,讓公眾知情的重要性在于喚醒其積極參與環保的主體意識,實現“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的轉變轉型。二是提升生態環境治理公眾素養。通過深入的宣傳與案例的警醒,提高公眾對生態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的認知水平與把握程度;通過典型示范與氛圍營造,切實增強公眾“行”的能力;自覺按照《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范(試行)》要求,強化生態環境治理的主體意識和戰略思維。三是健全公眾全過程參與治理的法律保障。公眾要履行環境保護法定義務,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采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強化公眾監督的保障機制,完善公眾監督、舉報反饋機制,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鼓勵設立有獎舉報基金;充分利用各種傳統節日和重要節點深入宣傳,健全環境治理宣傳工作的體制機制,提高環境治理宣傳的制度化水平。
摘編自《學習時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