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科技自立自強、新型城鎮化、思政課建設、生態保護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趙玲:從倫理角度積極評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玲認為,從倫理角度評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有助于激勵我國科技發展秉持向善的理念,實現科技增進人類福祉的宗旨。科技創新遵循造福人類的倫理導向,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本立場。科技創新是為了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如果置人民的生命安全于不顧,甚至把人民的利益作為實現某些私利的工具,這樣的“創新”將毫無意義。科技活動堅持倫理先行的價值理念,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內在要求。一方面,科技倫理對科技活動的全程監控、對科技風險點的準確把握、對科技沖動力的倫理預警、對科技危害的積極防范,對科技后果的及時矯正,以及對科技共同體的道德約束,能夠確保科技創新成為負責任的創新,科技活動成為增進人類福祉的活動。另一方面,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階段確立倫理先行的理念,會使倫理以一種積極的力量催促科技進行自我反省。科技工作者自覺遵守科技倫理,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德保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科技人才。尊重科學精神、踐行科技倫理原則的高素質科技人才是我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道德保障。中國科技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倫理治理,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文化底氣。中國正在深度參與全球科技倫理治理,中國的科技倫理治理體系深植的國家科技發展的歷史階段及社會文化特點,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氣派,是中國科技倫理融入世界、造福人類的價值支撐和文化底氣。
摘編自《光明日報》
【施戍杰、劉小鴿、侯永志:在“十四五”時期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施戍杰、劉小鴿、侯永志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條件和任務要求發生重大變化,需在總結以往成就和經驗的基礎上,分析新情況新挑戰,明晰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導向和推進思路。“十四五”時期,新型城鎮化建設面臨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需采取有效措施妥善應對。經濟結構深度調整促使城市主導產業變遷,要避免制造業空心化和服務業低端化。人口等各類資源要素將繼續向城市集聚,要注意化解“大城市病”和“中小城市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公共事務跨界屬性明顯增強,要突破傳統界限分明的屬地管理體制對協同治理的束縛。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都要求城鎮化建設從以效率為主轉向統籌效率、公平、環境保護和安全穩定。要在城市建設中用更少的資源要素創造更大的社會財富;要讓人民群眾更公平地分享城鎮化發展成果;城市宜居性還需進一步增強,城市開發的范圍和強度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城市發展的韌性不斷增強,持續提升防范化解突發風險的能力。因此要將城市群、都市圈作為新發展階段城鎮化建設的主攻方向,以推動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優化生產力布局作為新發展階段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打造地區之間既有良性競爭又有橫向協作的城鎮化推進模式。
摘編自《經濟日報》
【王增福:適應新時代形勢,重視思政課建設】
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王增福認為,當前思政課的現狀同黨中央的高質量發展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必須更加重視思政課的建設,以更加適應新時代的形勢。一是做到思政課建設頂層設計的統一性與基層實踐特色性的有機結合。既要遵循課程建設的一般規律,也要立足各地實際,彰顯地區特色,融入區域元素,打造思政課教學的地方樣板,體現區域優勢。充分釋放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教學靈活性,實施課上與課下結合、校內與校外聯動、理論與實踐貫通、內容與形式銜接的教學模式。二是注重思政課教師業務素養的專業性與廣博性的有機統一。思政課教師要全方位提升專業素養、延展知識領域、拓寬學科視野,思政課師資隊伍的擴充也要注意教師學科背景的主流主導與多元多樣的結合。三是推動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守正性與創新性的雙向互動。講好思政課的關鍵在于講清道理,講道理既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又要對接時代語境、提高素材質量,從社會生活中挖掘“大思政課”資源。四是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傳統媒介與數字媒介的協同聯動。注意借助和發揮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虛擬化技術和媒介載體的作用。五是促進思政課一體化縱向銜接與橫向貫通的彼此支撐。必須樹立思政課共同體理念、實現思政課內涵式發展。實現教學內容的無縫銜接與合理區分。注重不同學段教學方式的針對性。加強各學段思政課教師的交流溝通。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潘超:推動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蘇州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潘超表示,為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充分認識并高度重視發揮生態優勢的主要面向,努力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做到一體推進、同向發力。發揮生態優勢,一是完善體制機制,包括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產品價值評價、生態資源使用權交易、排污權交易、碳匯交易等市場化機制,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更大力度發展和運用碳市場,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的專項制度。二是推動轉變觀念。堅持用全局性、系統性、戰略性、創新性思維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規劃與綠色設計,推進綠色投資與綠色建設,實行綠色生產與綠色流通,倡導綠色消費與綠色生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含綠量”與“含金量”共同提升。三是實施改革創新。通過實施綠色發展的各類創新試驗,在不斷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及時進行推廣,以點帶面形成示范效應,保障改革創新取得實效。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路徑包括牢固樹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理念,努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加快促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流通體系、消費體系、技術創新體系和政策保障體系;強化制度供給和制度創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實現政府與市場的協同發力、優勢互補,擴大促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的制度供給,同時制定實施符合本地區發展實際情況的制度和政策。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王曉秋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