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生態文明、美好生活、產業鏈、思政課教學、科研助理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云飛: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云飛指出,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項重要任務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建構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一是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目標。需要深入研究和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內涵和外延,深入研究和闡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人類文明形態演進過程中的歷史地位。二是植根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生動實踐。必須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中挖掘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在深刻闡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方面,在深入研究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和發展理念方面延展邏輯進路、拓展理論深度、形成自主范式。三是以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支點。從理論范式、路徑選擇、指標體系等多維度發力,既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規律作出系統化學理闡釋,又努力提煉具有世界性、普遍性的原創成果,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故事,建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
摘編自《人民日報》
【李明:統籌推進各領域建設,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信陽師范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李明指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一是經濟富裕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殷實的物質支撐。必須全面調整發展的理念、思路和戰略,在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技術的不斷改進、財富的不斷積累中積極釋放實現美好生活的持久動能。二是政治民主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穩定的政治保障。必須著眼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重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三是文化繁榮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給養。堅持價值引領,激活“價值基因”,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四是社會公平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堅實的價值基座。充分賦予人人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各項權利,必須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不斷健全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五是生態良好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公平的公共產品。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樹立生態、環保、節能、健康的生活理念,積極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和垃圾分類等行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曉東:增強產業鏈韌性,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產業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曉東表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關鍵要在加強基礎研究上發力,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有效增強產業鏈韌性、加快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第一,加強基礎研究,推進底層技術創新。當前,基礎研究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的周期在不斷縮短,需更好推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互動互促,將基礎研究對產業鏈安全穩定的支撐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第二,找準角色定位,實現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一方面,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設立推動基礎研究的國家基金項目來引導基礎研究力量向“卡脖子”環節聚焦;另一方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激發企業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積極性,推動原始技術創新及其成果轉化。第三,加快人才培養,加強基礎學科建設,優化基礎研究方向。要強化對基礎研究方向的系統布局,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未來可能出現變革性技術的基礎科學領域提前發力;對于重大科學問題應超前布局,以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設來支持基礎研究和重大科學問題攻關。第四,完善激勵機制,激發科技人員與市場主體創新動力。要建立合理高效的激勵監督機制,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賦予科學家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和經費使用權;完善評價制度等基礎改革,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摘編自《經濟日報》
【盧先明、粟鋒:“三位一體”策略助力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教學】
湖南理工學院黨委書記盧先明、湖南省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湖南理工學院基地研究員粟鋒表示,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實踐教學,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舉措,有利于增強青年大學生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凸顯“理論回應現實”“理論融匯實踐”的交互育人理念,建構三位一體的教學策略。“理論導入”是黨的創新理論融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邏輯起點和教學切入點,用最鮮活、最接地氣的教學話語直面學生的成長困惑;“實踐協同”是對傳統實踐教學的整體優化,以黨的創新理論為邏輯主線串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各個條塊,打造資源共享、協作互聯的實踐育人協同平臺;“翻轉課堂”是由現代信息技術驅動的教學革命,結合學生興趣點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全程主動參與。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張娟娟等:多措并舉提高科研助理隊伍的穩定性、專業性】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張娟娟、石長慧、李睿婕指出,科研助理是科研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撐科研團隊發揮戰斗力的好幫手。當前,科研助理人才隊伍建設存在著一些問題,為完善科研助理隊伍建設的長效機制、規范科研助理管理,有必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應加強科研助理相關的制度建設和政策支持。相關部門針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類創新主體,就科研助理的聘用條件、薪酬待遇、考核評價、教育培訓、保密管理等制定出臺規范性指導意見。二是用人單位應建立健全科研助理管理制度。建議參考科研人員專業技術職稱評審辦法,建立科研助理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制度,并明確不同等級科研助理的聘任標準和薪酬待遇。在科研助理專業能力提升方面,單位可定期開展不同類型的培訓,組織科研助理學習科技政策、法律法規、保密規定、財務知識等相關規章制度和業務知識;在福利待遇方面,可依據工會相關管理辦法,將科研助理吸納為單位會員,與其他職工同等享受工會福利待遇。三是科研團隊應重視科研助理的能力提升及身心健康。科研團隊應制定關于科研助理的日常管理制度,就工作時間、工作職責以及獎懲措施等作出明確約定。團隊可以安排專門的導師,對有志于從事科研工作的科研助理給予專業上的指導,幫助其提升科研能力;團隊負責人應加強與科研助理的溝通交流,了解其思想動態,并根據項目數量及推進速度等對科研助理崗位的工作飽和度進行評判。
摘編自《科技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