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北約、人類命運共同體、數字技術、科技獎勵、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丑則靜:渲染“中國挑戰”罔顧事實,顛倒黑白】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丑則靜表示,上月底,北約召開馬德里峰會,首次將中國寫入“戰略概念”文件,認為中國對北約的“安全、利益和價值觀”構成挑戰,北約應共同應對中國“系統性挑戰”。應該看到,所謂“戰略概念”文件充斥對抗性安全理念、濃厚的冷戰思維與意識形態偏見,“戰略概念”文件罔顧事實,無端抹黑構陷中國。縱觀北約“戰略概念”更新的歷程,與其說是北約“履行新使命、吸納新成員以及擴大新功能”,推動聯盟變革轉型,還不如說是北約唯美國馬首是瞻,徹底淪為美國維護全球霸權和自身利益的工具,制造“敵人”、臆造“威脅”,給地區及全球安全帶來危害的“全實錄”。事實上,“中國挑戰”毫無事實依據,實際上是北約彌合其合法性不足,伺機推動“全球化北約”,并在議題范疇上超越傳統的地緣政治與軍備競賽的借口和工具。在這一背景下,以中國為主要地區矛盾,以加強軍事存在、挑撥集團對抗為基本手段路徑,不斷惡化中國戰略環境,進而使得“以北約遏華”進程全面加速,其對亞太地區安全的沖擊不容小覷。
摘編自《光明日報》
【王杰:加強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智慧】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王杰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演進的基本規律,為人類文明整體進步和持久繁榮發展提供了思想動力,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中華文明以及世界其他文明的發展演進歷史都揭示這樣一個規律:人類文明的形成發展和繁榮進步離不開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中華文明的形成發展過程就是這一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有力例證。無論是物種、技術,還是思想、文化,中華文明都是在不斷傳播、交流、互動中得以發展進步的。在長期與其他文明進行交流互鑒的過程中,中華文明形成了豐富的多元文明對話的思想觀念。尊重差異性是文明對話的起點,也是文明能夠交流的前提。同時,在承認并包容差異性、多樣性基礎上,中華文明主張兼收并蓄,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因素,通過學習消化達到融合創新,推動文明發展進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刻把握人類文明演進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中華文明中的多元文化對話思想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主張充分認識和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引,各國雖然歷史、文化、制度各異,但都應該彼此平等相待、互尊互鑒、相互學習,摒棄一切傲慢和偏見。
摘編自《人民日報》
【馬子紅: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
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馬子紅認為,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對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起到了加速作用。數字技術是推進生態保護的“排頭兵”和動力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數字中國、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首先,要消解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鴻溝。要深入實施新時代數字化生態環保人才戰略,提升人才質量,深化改革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設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其次,要搭建“政產學研合作”的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新平臺。各級政府應積極引導各類數字經濟企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龍頭作用,支持鼓勵數字企業投資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打造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廣泛深入的“政產學研合作”。最后,要催生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新產業。數字技術實現了產業的生態化轉型,催化了智慧產業的創新發展,推動了生態產業多元化演化升級,要持續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生態經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摘編自光明網
【朱欣樂等:進一步鼓勵科技獎勵差異化發展,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朱欣樂、魏世杰、郭戎表示,我國確立了“三位一體”的科技獎勵制度,國家獎是我國科技獎勵的主體部分,各地也在積極探索獨具特色的省級科技獎,社會科技獎勵有序發展。總的來說科技獎勵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優”不斷優化的過程。但與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部署要求相比,仍有潛力可以挖掘。總結主要發達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的經驗可以發現,我國國家級科技獎勵在激勵科研人員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省級和社會科技獎勵功能發揮尚不充分,特別是在與國家級科技獎勵差異化與良性互補發展方面仍有進一步提升空間。下一步,應進一步提高國家級科技獎勵站位,發揮其建設科技強國的導向作用;應從獎勵項目(集體)向獎勵個人轉變,特別是要加大對青年研究人員的獎勵;應優化科技獎勵體系,實現獎勵錯位發展;應完善科技獎勵保障措施。
摘編自《科技日報》
【賈康:正確把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精神實質】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賈康指出,正確把握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精神實質,至少應特別強調五個方面。第一,要形成對所有合法產權一視同仁的保護。只有形成對所有合法產權一視同仁的保護,才叫統一市場,即要在統一大市場里夯牢不可缺少的全面依法治國、追求長治久安的基石。第二,要形成對所有生產要素實現無壁壘流動或充分的低門檻準入的統一大市場。首要的是消除舊體制下存在明顯弊端的行政壟斷,即要求在配套改革方面攻堅克難,形成有效制度供給,降低交易費用,在實現要素充分流動這個前提之下真正解放生產力,最為便捷地達到供給側要素的優化組合與活力釋放。第三,要推進高水平全面開放,形成與全球化國際市場對接的國內統一大市場。要義無反顧地擁抱經濟全球化,以開放促改革來進一步促進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的構建,促使全球各方面可調動的積極因素支持中國倡導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四,要實現城鄉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統一大市場。讓所有的社會成員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一定要把“城鄉一體化”這個中國未來的統一市場發展起來,以真正實現能夠與現代文明在城鄉管理概念上直接對接的新局面。第五,要統一規范地實現有序競爭并且機制歸一的市場環境。“統一”,當然包括進一步做好標準化的工作,但在此基礎上,還要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的同時,抓好制度創新,帶動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克服相關弊病,讓企業在高標準法治化營商環境中充分地放開手腳,形成長期行為,試錯創新,進而讓生產力得到更大的解放。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