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馬子紅(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7月23日,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為了更好地適應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以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數字中國”逐漸成為了新時代國家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此次峰會還設置了由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聯合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綠色數字一帶一路”分論壇,圍繞數字中國建設與綠色數字發展的熱點話題,深入探討綠色數字與科技前沿技術,為中國綠色數字科技產業聚集與發展獻計獻策。
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經濟發展之快、輻射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以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對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起到了加速作用。數字技術是推進生態保護的“排頭兵”和動力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中,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條件,已經成為社會共識。2022年6月2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化轉型,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和資源利用科學性,更好支撐美麗中國建設。以此,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數字中國、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消解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人才鴻溝
數字技術為高質量生態保護持續注入新動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保障。此前,由于生態保護領域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人才隊伍的知識、專業結構與生態環保任務快速發展的態勢不相適應,我國生態環保人才隊伍在數量規模、結構層次、制度政策上難以適應生態環保新形勢的需要,是制約數字化生態保護人才資源培育的主要短板。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等任務對生態環保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深入實施新時代數字化生態環保人才戰略,提升人才質量,深化改革創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設一支政治強、本領高、作風硬、敢擔當,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生態環境保護鐵軍。而依托數字技術搭建的基礎能力建設平臺成為突破數字化生態保護人才培育瓶頸的一個重要途徑。對此,一是要加快建立完善國家生態環保人才數據采集體系和信息平臺,開展生態環保人才發展戰略規劃和體制機制政策創新研究,定期開展人才工作評估和發布人才發展報告。二是要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建立生態環保人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獎勵有突出貢獻的各類優秀人才。三是要繼續推動實施干部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干部人才標準化建設工程、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重點領域人才建設工程、人才信息化建設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計劃,以此消解并彌合數字化生態保護人才鴻溝,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數字技術價值。
搭建“政產學研合作”的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新平臺
數字技術為加快構建開放共享的數字生態保護云平臺注入新動能。數字時代對現實生活進行形塑的同時又創造了互聯網虛擬空間,數字信息在虛擬空間的傳播中被賦予更高價值,逐漸上升為大數據時代的特有資源。近年來,通過深入實施“互聯網+生態”行動、發展普惠性“上云用數賦智”等,加快先進適用數字技術在生態領域的應用,賦能傳統產業以新的應用場景,提高了數字技術在生態產業、生態經濟體系中的貢獻率,從而釋放了對生態經濟的放大、疊加、聚合、倍增、乘數效應。新時期,各級政府可以采取與社會資本合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加快加強鄉村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基礎設施及配套建設,全面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數字化轉型,提升生態環境承載力、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和資源利用科學性,更好支撐美麗中國建設。同時,各級政府應積極引導各類數字經濟企業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龍頭作用,支持鼓勵數字企業投資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建設,打造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實現廣泛深入的“政產學研合作”。在此基礎上,各生態保護工作機構可探索構建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立體式多維資源交換平臺,促成數據與其他資源的相互轉化,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持續提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國土空間規劃實施、海洋資源保護利用、水資源管理調配水平。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物資流,以此激活生態保護多元要素,推動形成集約節約、循環高效、普惠共享的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服務保障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順利實現。
催生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新產業
生態產業是推進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一環,數字技術的全面滲透促進了生態保護區生產方式的整體性變革。數字化轉型的本質是讓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核心手段是讓“業務數據化、數據價值化”,關鍵技術能力是平臺能力和數據治理能力。近年來,我國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有效推進“互聯網+”現代產業建設,因地制宜建設智慧城市、智慧社區、智慧鄉村、智慧旅游、創意農業等,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生態經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建立數字經濟與生態產業融合發展的引導機制、激勵機制、多方協同投入機制、科學評估機制、法律法規保障機制和人才支持體系。通過數字技術促進生態產業升級,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升級,依托數字技術的收集、運算,實現決策分析精準化,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其一,數字技術實現了產業的生態化轉型。以生態化為趨向和原則,強化數字經濟的生態標準,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狀況的指標納入數字經濟之中,使生態環境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導向和約束指標。比如,深入開展“數字治污”“數字監管”提升環境質量等。其二,數字技術催化了智慧產業的創新發展。在謀劃和部署數字經濟時,增加生態因素的考量,提升生態因素在數字經濟中的權重,讓數字經濟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和供給保障,促進數字經濟在綠色低碳軌道上運行。比如,在推進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時,要注重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其三,數字技術推動了生態產業多元化演化升級。聚焦生態領域減污、降排、生態保護和修復等重大需求,發揮數據等作為新生產要素的作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同生態產業有機結合,以關鍵技術突破支撐能源、交通、建筑等重點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進而帶動整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總體而言,數字中國、數字技術賦能高質量生態文明建設,能夠有效發揮數字技術在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助推器”作用,消解彌合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人才鴻溝,提升數字技術的價值與變現能力,促進生態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將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稟賦轉化為經濟發展紅利,將農村各類自然資源轉化為助推農民增收的資產,將生態文明建設效用的提升與增進經濟福祉、社會福祉緊密結合,從生態維度為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差距提供解決方案,以數字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大發展。
(本文系云南省社科規劃社會智庫專項重點項目“云南省高原湖泊流域產業發展的環境風險治理機制研究”[SHZK202220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