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01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高質量就業、大食物觀、穩消費預期、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海東、呂京: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
四川師范大學副校長張海東、教授呂京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切實防范和有效化解規模性失業風險,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一是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不斷擴大就業容量。在宏觀政策上堅持就業優先,推動財政、金融、投資、消費、產業等政策聚力支持就業;加強各方面宏觀政策支持就業的導向,加強對制造業、接觸型服務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精準支持。二是強化創業帶動作用,放大就業倍增效應。清理取消對就業創業的不合理限制,進一步增強雙創示范基地引領作用和服務能力;合理設定互聯網平臺經濟和其他新業態新模式監管規則,鼓勵互聯網平臺企業、中介服務機構等降低加盟管理費、服務費等費用。三是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增強就業保障能力。推進基本服務均等化、重點群體服務精準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對高校畢業生,著力拓寬就業渠道,提供不斷線服務;對農民工,重點加強勞務協作和信息對接,拓寬外出務工和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四是提升勞動者技能素質,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評價制度、暢通發展渠道。
摘編自《人民日報》
【龍文進、馮曉龍:多措并舉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龍文進、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研究員馮曉龍指出,糧食豐收,更不能忽視“大食物觀”。一方面,我國農業生產增速減慢,未來農產品增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我國仍面臨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問題,與膳食相關的疾病發生率不斷增加。正因如此,我們應著力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應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改革農業支持政策,推動農業綠色和可持續生產。加強在氣候適應型農業技術和可持續農業等方面的投資,增加對土地、水等資源保護的投資力度、加強農業環境法規建設與執法力度。二是建立營養導向型農業食物生產體系,積極拓展食物來源,促進居民膳食結構轉型。加大對雜糧、水果、蔬菜、堅果等的科研投入,將健康可持續膳食模式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引導居民健康膳食,增加全谷物、雜糧、水果和豆類的消費。三是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加強公共服務,特別是要加強對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加快衛生廁所、污水處理設施、供水設施、互聯網等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補缺提檔建設,加大以教育、醫療、農業技術推廣為重點的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完善教師、醫護人員、農技推廣人員等基層人才支持政策。
摘編自《光明日報》
【遲福林:推動結構性政策調整,穩定消費預期】
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消費預期不僅是城鄉居民對消費的預期,而且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對經濟增長的預期。穩消費預期重在推動結構性政策調整,關鍵是要加大結構性政策調整力度。一方面,要推動以穩市場主體為重點的結構性政策調整。加大穩市場主體的相關政策力度,對關鍵性重點企業可考慮制定企業(項目)白名單,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要加大稅費減免力度;切實推動勞動力市場的相關政策調整,清理、取消不合理就業限制,通過市場化社會化辦法增加就業崗位,強化就業創業培訓服務;加大財政和貨幣政策的調整力度,鼓勵地方政府積極探索,推動各類政策扎實落地。另一方面,要盡快出臺穩消費預期的一攬子舉措。以深化改革營造良好消費環境,系統梳理行政性限制消費的相關規定,開展政策效應評估;優化現有支持消費的相關政策,加大對服務消費券等的財政支持力度,降低消費券使用門檻;加大公共消費政策力度,推動政府總支出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進一步提升教育、衛生健康、社會保障和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占比;加大對數字消費等新型消費的政策支持力度,順應新能源汽車消費熱潮,加快建設農村公共充電樁,提升和完善社區便民數字消費設施建設。
摘編自《經濟日報》
【盧陽旭等:加強“三支隊伍”建設,實現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盧陽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延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何光喜表示,科研誠信治理和科技倫理治理事關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提高公眾參與科學的效能也事關科技創新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著力加強“三支隊伍”的建設,既能為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也能有效帶動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整體提升。第一,對科研誠信監管人才進行常態化培訓。發現、認定和處理各類科研誠信問題具有高度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既需要監管人員對相關研究領域和議題有足夠的專業知識,也需要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充分尊重科研規范、有效依靠科學共同體,要著力加強隊伍的專業能力建設。第二,開展科技倫理審查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行動。國家科技倫理委員會應盡快發布科技倫理審查程序和規范,指導、支持符合條件的機構建立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同時應設立“科技倫理審查人才隊伍建設專項行動計劃”,加強對現有機構倫理(審查)委員會成員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第三,建立高水平、專業化的科學傳播人才隊伍。盡快制定國家科學傳播制度和標準,建立國家科學傳播專家團;建立常態化科學傳播和應急科學傳播機制,做好對公眾科學和技術關切的及時搜集和響應,開展綜合性內容的專題性公眾溝通活動;建立科學、嚴格的科學傳播專家遴選標準和機制,建立專家動態調整機制。
摘編自《科技日報》
【朱源、李盼文:協同推進全球發展倡議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
生態環境部對外合作與交流中心朱源、李盼文指出,“十四五”時期是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全球發展倡議的提出,為持續深入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和窗口,需協同推進全球發展倡議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一是以綠色發展為抓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協同增效。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過程中,不僅能夠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可持續發展動能和方案,也將分享我國多年來協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二是銜接融合國際通行規則,幫助更多國家打造高標準項目。隨著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環境治理進程的加速演進,新規則和實踐不斷涌現,為此,“一帶一路”和全球發展倡議要堅持高環境標準的引導,加快與國際通行規則標準的銜接融合。三是聚焦綠色低碳領域,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與全球發展倡議同向發力。“一帶一路”倡議實施9年多來積累了一系列綠色成果,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的一系列務實舉措,推動建立全球清潔能源合作伙伴關系,建立全球森林可持續管理網絡,可以與綠色絲綢之路共享資源與合作網絡。四是強調公平轉型,有效平衡短期和中長期發展目標。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仍需要化石能源和傳統的工業項目;另一方面,目前已有的污染型項目難以在短期內徹底退出。因此,要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求,加大援助和技術支持力度,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衛生安全、飲水安全等。
摘編自《中國環境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