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
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國—中亞精神”、生活服務業、金融學、國有企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李永全:“中國—中亞精神”是推動全球治理轉型的價值坐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李永全指出,“中國—中亞精神”的提出,既是對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歷史演進內在邏輯的理論升華,也為中國同中亞國家關系未來發展確立了價值遵循與行動指南。“中國—中亞”精神,深深契合并引領時代潮流,是當前國際關系演進中極具創新性的規范供給,推動中國—中亞關系從區域合作典范升級成全球治理樣板,為破解全球治理難題提供新思路、注入新動力。一方面,共同構建和平安寧、休戚與共的地區安全共同體。“中國—中亞精神”突破傳統地緣政治的零和博弈邏輯,強調深化互信、守望相助,主張合力應對各類風險挑戰,共同維護地區安全穩定,這不僅為中國—中亞地區安全治理指明了方向,也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困境、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注入正能量。另一方面,打造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的合作典范。“中國—中亞精神”倡導彼此信賴、相互支持,在動蕩不安的國際形勢下,中國與中亞國家堅持和合共生,開創了大國處理周邊關系、相鄰國家共建命運共同體的新范式。
摘編自《人民日報》
【陶虎:優化要素資源配置,推動生活服務業提質增效】
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工商學院院長陶虎認為,推動生活服務業提質增效是擴大內需、促進高質量發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當前,生活服務業發展在供需結構上存在多重失衡現象,為此,應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動有活力的要素市場與有空間的消費市場深度融合。一是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從產業端拓寬鄉村居民收入渠道,夯實鄉村生活服務市場建設基礎;創造更多鄉村生活服務場景,提升傳統要素與新生產要素的融合質量,促進城鄉商業網絡互聯互通,發揮數智技術鏈接城鄉生活服務市場的積極作用,使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二是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清除妨礙生活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與社會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要素價格傳遞和反饋信息的能力。三是激活要素價值效應。以平臺企業為牽引,推動多渠道融合,逆向整合各類資源,提高生活服務可觸達性與個性化,順應消費結構分化升級的趨勢。
摘編自《光明日報》
【張曉晶:把握“兩個結合”,構建中國自主的金融學知識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張曉晶指出,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推動我國金融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構建中國自主的金融學知識體系,正是服務于建設金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一偉大實踐的先導工程,根本在于“兩個結合”。一方面,要推動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第一,金融強國目標的確立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金融關系的認識。我們既要堅持對過度金融化的批判、警惕各類金融風險,也要更加注重發揮金融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特別是發揮金融在推動科技創新方面的獨特優勢。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強調金融助力共同富裕。在社會主義制度條件下,金融完全可以將普惠性作為自身發展的重要目標,通過增強金融服務的多樣性、普惠性、可及性,縮小收入差距,助力共同富裕。第三,把握新時代資本特性和行為規律,開辟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新境界。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全球化、金融化、數字化加速演進,這些新變化都為馬克思主義資本理論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素材,提出了新要求,反映時代變化的《新資本論》呼之欲出。另一方面,要推動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梳理中國歷史上的經濟金融實踐,賡續中國傳統經濟金融思想,更要深刻領悟和吸收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和政治哲學的精華,整體把握中國金融的“精氣神”。
摘編自《北京日報》
【石穎:以評價機制引導國有企業更好履行戰略使命】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石穎表示,如何更好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服務國家戰略,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中,加快建立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機制是重要一招。圍繞優化國有企業考核評價,國務院國資委和各級國資委做了不少有益探索,以“一利五率”為主的考核指標體系不斷健全。下一步,以評價機制引導國有企業更好履行戰略使命,可以從四方面進一步加快探索。其一,明確評價目標,突出戰略使命導向。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評價機制的核心目標,結合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行業領域及分類改革,對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任務情況展開評價,繼續推進“一類一策”“一業一策”“一企一策”,引導國有企業將資源向關鍵領域傾斜。其二,科學選取指標,構建多維評價指標體系。著眼于建立科學、客觀、可量化的指標體系,對國有企業戰略使命任務完成度設置相應指標。其三,創新評價機制,完善動態管理。建立評價結果動態反饋機制,針對戰略使命執行偏差及時提出改進要求,形成“評價—反饋—改進”的閉環管理,確保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機制與國家戰略政策銜接一致。其四,強化機制保障,推動應用落實。國有企業履行戰略使命評價既要避免因重復考核加重企業負擔,又應防止出現包含或替代關系,確保兩者相互補充、協同增效。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趙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