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縣域經濟、城市更新、人才發展、文化傳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涂圣偉: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涂圣偉認為,縣域經濟本質上是特色經濟。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競爭力強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因地制宜培育具有持久市場競爭力的特色主導產業。農業資源比較豐富的縣,重點做好“土特產”文章,發展壯大特色種植養殖業、特色食品等產業。制造業基礎比較好的縣,要提升產業平臺功能,深度參與區域產業分工,錯位發展優勢特色制造業集群。一些旅游資源豐富的縣,要統籌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推動旅游與農業、文化、科技等深度融合,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位于大城市周邊、處于交通樞紐節點的縣,可以依托區位交通優勢,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縣域城鄉要素創新性配置。要加快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流動和集聚,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進縣域城鄉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重構與升級。著力提升縣域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要通過多種途徑,推動科技創新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增強縣域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功能。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推動各類開發區、特色產業集聚區、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等平臺擴能提級,引導規模較大、工業化程度較高、分散布局配套設施成本高的產業項目向縣城產業園區集中,具有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項目向縣城或有條件的鎮(鄉)和物流節點集中,直接服務種植養殖業的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倉儲保鮮冷鏈等產業向中心村集中。
摘編自《光明日報》
【杜飛輪、王哲:加快釋放人才紅利】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杜飛輪、副研究員王哲認為,加快釋放人才紅利,是一項系統工程。橫向上覆蓋公共教育、職業培訓、衛生健康、人才環境等多個領域,縱向上貫穿人才培養、激勵、保障等多個環節。高等教育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主陣地。要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高層次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推進新型研究型大學建設,支持社會力量建設高水平大學,增加高等教育特別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供給,培養更多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的重要力量,是驅動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關鍵要素。要在改革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和配套機制方面下功夫,加大職業技能培訓投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優化高校學科專業設置,提升技能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適配度,增強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健康水平是衡量人力資本的重要指標。要注重人才的身心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加快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進一步健全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大公共健康投資,積極倡導全民健身,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發展健康產業,持續提升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改善勞動力整體健康素質,讓人們健康成長、健康工作,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積極營造高品質人才發展良好生態,讓各類人才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是塑造人才紅利的重要保障。
摘編自《經濟日報》
【張再杰: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
貴州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綠色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再杰認為,修復城市生態系統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城市更新全過程,通過多要素統籌、多目標協同,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一是統籌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推進受損山體、水體、土壤的修復治理,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將城市融入大自然、將好山好水融入城市;加大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力度,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二是統籌綠色建筑與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鼓勵建設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建筑對環境的影響;加強城市基礎設施的綠色化改造,提升城市的綠色出行能力和資源利用效率。三是統籌綠色空間與公共設施建設。增加城市綠地和公共空間,建設口袋公園、城市綠道等,提升城市生態品質,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閑娛樂場所;推動城市綠環綠廊綠楔綠道建設,提高鄉土植物應用水平,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四是統籌綠色生活方式與社會治理。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鼓勵綠色出行,提高居民的環保意識;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綠色治理格局,提升城市的綠色治理能力,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摘編自《人民日報》
【石春讓:網文出海推動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教授石春讓認為,中國網文邁向世界舞臺,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力量,這一現象不僅為中國網文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也推動了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中國網文出海承載著雙重使命——開拓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為了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網文出海,如通過資金扶持、項目孵化、版權保護等措施,鼓勵網文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為中國網文出海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遇。中國網文出海不斷拓展新的增長點。一方面,中國網文作品的海外版權銷售、數字閱讀付費、衍生產品開發等業務,為網文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中國網文出海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翻譯服務、數字出版、影視制作、動漫游戲等。同時,網文IP正在撬動全球產業鏈,文化內容正通過多形態衍生實現價值裂變,大量中國網文作品被改編成影視、游戲、動漫、短劇等,不僅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力,也為相關產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