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河(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新聞學院教授);龐家瑞(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網上輿論工作是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球化與數智化的交織影響下,網絡輿論生態呈現出顯輿論復雜化、潛輿論顯性化、行為輿論虛擬化的特征,如何有效引導網絡輿論、凝聚社會共識,成為新時代新聞輿論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立足世情、國情、黨情、民情,著眼新聞輿論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與新任務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與戰略部署,其中蘊含的規律性認識、方法論指導和系統性思維,為破解網絡輿論引導難題、做好主流思想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與基本方向。系統推進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建設,不僅是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亟需從理念、內容、技術和管理四個維度協同發力,構建四位一體、相互支撐的能力建設體系。
理念為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互聯網傳播規律與趨勢,不斷更新思維理念,將“守正意識”與“創新思維”貫穿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始終。
恪守正道,始終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輿論導向錯誤,就會動搖人心、瓦解斗志,危害黨和人民事業。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必須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將黨的領導作為提升引導能力的根本保證與制度優勢,確保網絡輿論引導工作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網絡輿論引導工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關注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更好析事明理、解疑釋惑,讓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既有權威力度,又有人文溫度,真正發揮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增進共識的作用。面對網絡空間中多元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還要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價值取向。我們黨歷來注重充分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不斷鞏固和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不僅是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更是在互聯網空間牢固把握輿論主導權的正確方法。
勇于開拓,推動引導理念創新轉型。當今網絡輿論場因智能技術的嵌入,呈現出圈層壁壘加深、情緒集聚加速、虛實邊界模糊的新特征,傳統網絡輿論引導思維已難以應對挑戰,唯有以創新思維打破路徑依賴,才能在新興網絡空間的意識形態交鋒中掌握主動權。做好新時代網絡輿論引導必須摒棄陳舊僵化的慣性思維,以開放包容的姿態擁抱技術變革,以動態發展的眼光把握輿論格局變化,主動、深入地研究、適應、掌握互聯網傳播的新特點與新規律,將規律洞察作為提升網絡輿論引導針對性、前瞻性的認識論前提。要推動引導理念從“被動適應”轉向“主動引領”、從“我說你聽”轉向“平等對話”、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智支撐”,確保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始終與傳播變革同頻共振,找到契合當下網絡傳播規律的引導之道。
內容為核
無論技術環境如何演變,優質內容永遠是網絡輿論場上的“硬通貨”。提升網絡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在內容建設上下功夫,通過打造兼具思想內涵與吸引力的精品內容、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強化議題設置等方式,讓主流聲音入腦入心。
內容生產應注重情緒價值,以共情筑共識。當前,情感、情緒成為互聯網傳播的關鍵變量。網絡輿論引導應當充分重視公眾的情緒、情感需求,敏銳捕捉彌散在網絡空間中的普遍性情緒,洞察牽動公眾神經和心緒的痛點話題,深入剖析潛藏在情緒背后的利益訴求與價值期待,以此找準“情感支點”,打造能夠直抵人心、引發情感共鳴的優質內容。例如,微信公眾號“浙江宣傳”的諸多爆款文章都憑借精準捕捉公眾情緒、切中公眾關切而成功“出圈”。
話語表達要善用網言網語,以鮮活近人心。習近平總書記十分善于運用老百姓慣用的語言,曾多次在講話中采用“點贊”“獲得感”“蠻拼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接地氣”的網絡語言。網絡語言具有個性化、流行性、通俗性等特點,蘊含著情感態度、價值判斷、文化信仰等信息要素,是一種高信息密度的話語表達形式,在網絡空間具有巨大的傳播勢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應善于運用網絡語言,改變晦澀生硬的表達方式,深入研究網絡空間中不同圈層群體的語言習慣,提煉出既能準確表達核心價值,又鮮活生動、易于理解記憶、具有網感的新話語,用“軟表達”解釋“硬內容”,不斷增強主流輿論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議題設置緊扣時代脈搏,以主流引方向。網絡輿論引導工作需“運用議題和議程設置主動權,打造亮點,突出特色,開出氣勢,形成聲勢”,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等提供的好話題、好素材,及時有效地轉化為熱點議題,引導社會輿論走向,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對主流價值的認同感。
技術賦能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已深度嵌入網絡傳播格局與輿論生態。面對這一變化,不僅要認識到新興傳播技術帶來的復雜輿論環境變化和虛假輿論泛濫風險,更要察覺其在正能量傳播與輿論引導方面的潛力與契機,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推動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向精準化、智能化、高效化發展。
釋放技術賦能的核心價值,推動網絡輿論引導流程再造。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應當積極探索將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算法推薦等先進技術深度運用到內容策劃、創作、分發與互動全流程、各環節中。首先,可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精準捕捉社會關切、發現熱點話題,為內容策劃提供科學依據。其次,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產出形式多樣、富有創意的多模態內容產品。此外,還可依托智能算法實現基于用戶畫像和場景的個性化推薦,不斷提升輿論引導的精準性和有效性。最后,注重利用AI技術創新互動形式,拓展輿論引導空間,使引導模式從單向灌輸轉向全民共創,實現主流價值的破圈傳播,今年兩會期間,多家媒體推出AI互動H5產品,讓公眾能夠沉浸式接收兩會信息、感受兩會氛圍。
凸顯技術支撐的關鍵效能,提升網絡輿情應對處置能力。有效進行輿情應對是實施輿論引導的基礎,唯有科學處置、及時回應、消解隱患,方能為正向引導營造有利條件。網絡輿論引導工作應充分發揮各類先進技術的支撐作用,將其貫穿于輿情監測與分析過程中。輿情監測環節可通過算法、信息聚合和智能檢索技術,快速篩選風險話題,為制定處置預案提供決策參考。輿情分析環節則可借助情感分析技術和AI技術對輿情文本內容進行分類、解析,了解公眾對輿情事件的情緒傾向、評價、態度等,為制定針對性輿論引導策略提供支撐。
一體管理
管理機制是提升網絡輿論引導力的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網絡內容建設和管理職能,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的改革要求,為創新網絡輿論引導管理機制指明了方向與重點。“一體化管理”強調在黨和國家統一領導下,運用整體性思維,推動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實現多主體聯動、資源統籌與流程協同的系統性創新管理。
健全多主體協調聯動機制。“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揭示了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一體兩面:既要做好正面宣傳工作,又需進行網絡內容治理,兩者互為支撐、不可偏廢。因此,做好新時代網絡輿論工作亟需打破既往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思維慣性,在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原則的基礎上,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能與權責邊界,建立健全宣傳部門、網信部門、新聞媒體、網絡平臺及其他管理部門等相關責任主體間的常態化溝通協調機制。唯有形成縱向貫通、橫向聯動的多主體協作網絡,才能實現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從單點突破向系統推進的轉變。
構建資源統籌共享機制。構建網絡輿論引導“一盤棋”工作格局,關鍵在于破除資源分散化、碎片化的壁壘,將正面內容創作資源、輿情監測分析資源納入統一調配框架,通過搭建內容資源共享平臺,實現信息數據實時互通、創作素材高效流轉。推動輿論引導“一盤棋”運作還需統籌管理各類渠道資源,明確不同渠道在宣傳引導、輿情應對中的功能定位,建立動態評估與優化機制,讓分散的渠道資源在合理配置下形成合力,從而實現傳播效能最大化。
建立流程協同優化機制。正面宣傳的工作流程遵循“策劃-創作-分發-反饋”路徑,聚焦內容開發與效果優化,在實際工作中較少將輿情風險納入考量。但輿情管理則往往依照“事前預判-事中干預-事后復盤”的流程運作,注重對內容潛在風險的主動識別與及時介入干預。若以一體化管理為目標,網絡輿論引導工作需有效融合上述兩種實踐邏輯,構建有效的流程協同機制。一方面,將輿情意識融入正面宣傳各環節,通過更新完善宣傳內容審核流程,降低潛在輿情風險。另一方面,把正面宣傳貫穿輿情管理全過程,在風險干預與事后復盤階段同步強化正向引導,形成宣傳動員與風險控制同頻共振的引導閉環。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數智時代的政府傳播體系建設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項目號:24BXW038)階段性研究成果。】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