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鄧艷君(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悠久的歷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躍的現代文化,是湖南增強文化軟實力的豐富資源和深厚基礎。”作為湖湘文脈的傳承者與紅色基因的締造者,湘籍無產階級革命家熔鑄出以“心憂天下、敢于犧牲的家國精神;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敢為人先、兼收并蓄的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湖湘紅色文化。這一文化基因蘊含愛黨愛國的歷史根脈、文化認同的價值基石、使命擔當的精神坐標,賦予思政教育不可替代的鑄魂功能。高校亟需將湖湘紅色資源深度融入思政“金課”建設,通過“資源課程化-精神情境化-價值行動化”三維育人范式,構建培根鑄魂的湖南特色思政教育體系。
建設學理性課程,鍛造啟智明理的“真理金課”
紅色學理性課程旨在發揮思政課傳播紅色文化主渠道作用,通過紅色文化的有機融入提升教學的信仰引領力、理論傳播力、情感感染力,鍛造啟智明理的“真理金課”。
錘煉信仰高度,深耕課堂主渠道。紅色文化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承載著中國革命勝利的壯闊史詩與精神豐碑,是鑄牢文化自信的深層力量之源。深耕紅色資源,須立足思政課堂主渠道,系統融入其蘊含的民族精神追求與崇高理想信念,透徹闡釋歷史必然性與時代價值。通過學理滋養與價值引領,在青年心中厚植馬克思主義信仰根基、共產主義理想坐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燈塔,切實筑牢鑄魂育人的信仰高地。
深拓理論深度,闡釋湖湘革命史。紅色文化的理論根基深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彰顯著黨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與精神偉力。深拓理論深度,關鍵在于以湖湘紅色文化為生動教材和思想富礦,系統梳理新民學會的思想探索、秋收起義的實踐烽火、湘籍革命家的理論貢獻等,深刻揭示歷史選擇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邏輯,精準詮釋其中蘊含的執政規律與建設規律的湖湘樣本。這不僅能推動學生把握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理論邏輯的內在統一,更引導其在“湖南之為”中參透“中國之治”,于學理貫通中筑牢信仰根基、補足精神之鈣、鍛造思想定力,顯著增強思政課的思想引領力與真理感召力。
傳遞情感溫度,弘揚英模奮斗志。紅色精神以其超越時空的感召力與直抵人心的震撼力,構成思政課最深厚的情感根基。砥礪青春志向,核心在弘揚湖湘英模之魂,精選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忠誠信仰、雷鋒服務人民的奉獻情懷、《半條被子》魚水情深的為民初心等典型人物事跡,通過沉浸式還原英模的故事,展示其信仰堅守與品格高度,引導青年在歷史對話與英雄共情中,深刻感悟紅色基因的當代價值,實現情感共振與價值同構的雙向賦能。這種精神具象化、人格化表達能有效破解情感疏離,顯著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感召力與浸潤度,使真理力量在情感認知共鳴中深植心田。
開發專題性課程,涵育沁心潤魂的“魅力金課”
紅色專題性課程是以地域紅色文化為內核,通過系統性資源轉化與教學模式創新,實現價值涵育的特色課程形態。
淬煉文化感染力,打造地域特色課。深耕湖湘沃土,打造浸潤式課程須聚焦岳麓書院“實事求是”思想發源地、沙田村“第一軍規”誕生地、水口村“支部建在連上”首次實踐地等紅色地標密碼,將抽象理論轉化為可感可知的地域敘事;開發《紅色瀟湘》等特色課程,以“事件脈絡+人物圖譜+精神坐標”三維架構,全景展現湖南發出“建黨先聲”、成為“建軍搖籃”、開啟“建政先河”的雄壯史詩;闡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湖南貢獻,彰顯先進文化范式的獨特引力。通過場景化解碼革命精神密碼,使地域課程成為激活文化認同的教育場域。
彰顯地域親和力,活化歷史敘事鏈。彰顯地域親和力,重在構建有溫度的敘事體系,將青年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時代之問、蔡和森“匡復有吾在,與人撐巨艱”的勇毅擔當、徐特立“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精神風范、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忠烈氣節轉化為課程情感基點,創新“四精”敘事法——以精到構思串聯青年毛澤東游學路線模塊,以精彩故事重現通道轉兵歷史現場,以精辟思想解讀“經世致用”到“實事求是”的精神升華,以精致表達融合方言民歌與數字展演增強代入感,使歷史敘事成為熔鑄價值認同的精神共同體。
強化情感凝聚力,構建價值認同體。強化情感凝聚力,必須破解時空隔閡,將教材歷史事件轉化為家鄉的故居遺址、紅軍后代口述、地方檔案文獻等具象載體,使溆浦向警予故居、板倉楊開慧故居、衡陽夏明翰故居等成為可觸摸的思政教材;通過“尋訪家鄉紅”實踐項目,引導學生在瀏陽文家市收集秋收起義歌謠、在湘南暴動舊址訪談親歷者,實現從旁觀者到傳承者的身份躍遷;以情感浸潤催化理論認同,將“湖南人為何跟共產黨走”的歷史之問,升華為“新時代青年何以擔當”的價值自覺,鑄就情感凝聚與價值認同同頻共振的育人共同體。
構筑活動性課程,淬煉礪行篤志的“活力金課”
紅色活動性課程是踐行“‘大思政課’與現實結合”核心指示的實踐范式。通過“藝術賦能、場域活化、數字創生”三維路徑,構筑貫通課堂內外的動態育人體系,使學生在“做中學、行中悟”的深度參與中淬煉理想信念,鍛造知行合一的時代新人。
藝創育人工程,煥發紅色課堂新活力。構建“編演悟行”貫通式紅色藝術育人體系,將交響詩畫、沉浸劇場等藝術形式轉化為生動思政載體。例如,創排《湘江血火》,以磅礴樂章再現陳樹湘“斷腸明志”的忠烈氣節;開發《風華正茂》,通過青年毛澤東橘子洲頭“浪遏飛舟”的對話劇幕激活百年青春共鳴;組織千名學子深度參與劇本還原歷史細節、角色體悟精神內核、舞臺淬煉理想信念,在“演中學—悟中行”的沉浸體驗中,將湖湘兒女“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志豪情深植心靈,實現從藝術共情到價值篤行的升華,鑄就新時代青年的精神脊梁。
融通館校資源,打造三維活態新課堂。例如,遴選“紅色資源教學庫”,推動百所院校與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劉少奇同志故居等革命場館結對,打造“三維活態課堂”——在文物展陳中開展“算盤里的為民初心”現場教學,沿湘南起義路線實施“星火尋蹤”田野調查,借數字展演重現通道轉兵歷史現場。通過場館教室化、文物教材化、歷史情境化,讓紅色記憶在行走實踐中可觸可感,使百年黨史真正成為滋養青年的鮮活養分。
創新數智載體,升華鑄魂育人新效能。依托沉浸技術精準再現湘江戰役血火征程,使青年在歷史現場體悟中深度筑牢信仰根基;開發《瀟湘紅旅》互動項目,將秋收起義戰略智慧轉化為新時代奮斗圖譜。以“情境觸動心靈—價值熔鑄信念—實踐淬煉擔當”為青春成長階梯,系統推動紅色教育從感性認知向信仰固化的深度升華,使數智火炬傳遞的理想信念轉化為育人實效。
【本文系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湖湘紅色資源有效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課研究”》成果2024JDSZK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