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二、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所體現的“同”、“異”、“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核
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符合中國人講和諧勝于講對立,重和而不強求同的文化精神。早在西周時期,就有關于“和”與“同”的概念。史伯認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也。”(《國語?鄭語》)這里史伯提出了“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是事物產生和發展的基礎。由于具有本體論的意義,所以“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一個核心概念,歷代思想家皆有闡發。
既然“和”是萬物產生的根源,自然也成為中國人為人處事、治國理政、禮儀制度的價值標準,也是以儒家為主的中國傳統文化所普遍推崇和追求的一種價值理想與目標。不僅如此,中華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主體,道和佛長期共存互溶,在構成方式上亦顯現出“一體多元、多元和合”的特點,“和而不同”同樣是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
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是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好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的內在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涵容異質、一體多元、和而不同的文化內涵,造就的思維方式、精神風貌,是造成統一戰線能夠發展壯大的關鍵因素。一致性是講“同”的方面,多樣性是講“異”的方面,“和”就是同與異也就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對立統一。
三、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是新形勢下做好統戰工作的方針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國發展的內外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統戰工作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要發展統一戰線,要做統戰工作,現實基礎就是多樣性的存在,凝聚眾人共同致力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正是統一戰線法寶作用的意義所在。
統一戰線的一致性是指各種社會力量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經濟利益、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和共同的奮斗目標。當前統一戰線的“一致性”歸根到底,就是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和制度的認同。統一戰線的一致性正是其產生發展的客觀基礎。
統一戰線的多樣性是指各種社會力量,所處的經濟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存在差異,呈現出不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利益要求,選擇性、自主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多樣性的存在是統一戰線的必要性所在。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一致性與多樣性的關系解決的就是人心向背、力量對比的問題,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才能蒸蒸日上,社會主義制度才能鞏固長久。
統戰工作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和海內外同胞關系和諧的過程,說到底就是不斷增進一致性、正確對待多樣性的過程。實踐證明,在充分尊重多樣性基礎上,一致性程度越高,統一戰線團結的基礎越牢;在不斷鞏固一致性基礎上,多樣性范圍越寬,統一戰線團結的力量越多。
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的關鍵是要堅持求同存異。一方面,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聯盟,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統一戰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鞏固已有共識、推動形成新的共識,守住政治底線不動搖。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對于黨外人士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礎上的不同認識和意見,要鼓勵他們提出,不能壓制和打擊。我們黨歷來主張,即使不贊成社會主義制度,只要熱愛祖國,擁護祖國統一,都是愛國者,都要團結。
深刻理解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的重要原則,堅持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系的方針,就能抓住統一戰線的核心,認清統一戰線的發展規律,把握住不斷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的根本遵循。只要我們守住一致性的圓心,拉大包容的多樣性半徑,把民主黨派成員、無黨派人士、黨外知識分子、少數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經濟人士、新的社會階層人士、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等各方面數億之多的統一戰線成員團結起來,就肯定能畫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大同心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