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三、甘肅隴南市農村基層黨建基本經驗
隴南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區,東接陜西,南通四川,扼陜甘川三省要沖,素稱“秦隴鎖鑰,巴蜀咽喉”。隴南下轄武都1區和宕昌、文縣、康縣、成縣、徽縣、禮縣、西和、兩當8縣,共4個街道辦事處、80個鎮、115個鄉,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80萬人。2014年,隴南市全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甘肅省平均水平。
截至2014年底,隴南市共有133891名黨員,全市195個鄉鎮、73個社區、3201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黨組織,共有1個黨總支部和6065個黨支部,農村黨員共計74574名,占黨員總數的一半以上。
我們著重考察了武都區和宕昌縣的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情況。兩個區縣的農村黨員占黨員總數的三分之二,農村基層黨建工作在這二區縣更是重中之重。進入新世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村利益主體多元化進程的加快,給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
中共隴南市各級黨組織,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針對新形勢,研究新情況,總結新經驗,因地制宜,實事求是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黨建工作方法,它們是:
(一)抓組織建設,健全黨建工作責任體系。
(1)黨建工作全覆蓋,主體責任落實有力
黨組織機構從市委、縣(區)委、鄉鎮黨委、村黨支部、黨小組健全,有人的地方就有共產黨員,有村的地方就有黨支部。除了黨建工作全面覆蓋以外,隴南市的黨建工作還做得非常扎實,狠抓主體責任落實,促進黨建工作責任體系,促進任務全面落實。
走進宕昌縣委組織部的辦公室,觸目可及的是墻上巨幅的圖表,有基層黨組織書記抓黨建工作責任圖、鄉鎮基層黨建重點工作承諾一覽表、鄉鎮黨委合力抓黨建責任圖等。通過圖表的形式層層明確各級黨組織書記的主業主責以及黨組織成員的分管職責,以組工干部包片聯鄉、黨組織書記承諾亮諾踐諾、集中交辦問責等方式,落實組織部門抓基層黨建的主體責任。墻上還貼著全縣25個鄉鎮黨委書記的工作承諾書,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采用動態管理辦法,進度欄的小紙條不斷更新著各鄉鎮黨建工作進度。
武都區也一樣通過“書記抓、抓書記”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區委常委會每季度聽取一次黨建工作匯報,召開基層黨建專項述職評議大會,按照“一述一評”的方式,鄉鎮黨委書記進行黨建工作述職,區委書記逐鄉鎮點評,并開展民主評議。這些方式都充分體現了強基固本、抓基層的鮮明導向,使抓黨建就是最大政績的理念樹立在各級黨員干部心中。
(2)基層黨組織活動陣地建設規范
在隴南市,途經的每一個村莊,最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各村的村級組織中心,往往是一棟二層八間小樓,門口掛著村“兩委”的牌子,樓頂鮮紅的黨旗飄揚,在樓外院落內或是廣場上設有顯眼的村務公開欄和群眾意見箱,村干部的姓名照片電話及坐班時間都張貼在樓外墻上。走進村級組織中心,活動室按照市委組織部制定的統一標準規范化布置,以黨徽、黨旗和黨章為主要內容裝飾起來,在上面可讀到入黨誓詞、黨的性質和宗旨、黨員權利和義務等等,制作規范,懸掛整齊,桌椅配備齊全,遠程教育設備運行正常,每個黨支部都能確保有人會使用設備,各黨支部的文件資料規范,黨員學習筆記完整。樓內還設有農村書屋,可學習知識技術,整個黨員活動室布置得簡樸莊重。
據我們了解,這些規范建設和管理的黨組織活動場所由組織部統一部署,我們所到的武都區和宕昌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財政情況比較緊張,組織部多渠道籌措資金,發動多方聯動共建,還設立了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基金。2014年宕昌縣委組織部對全縣336個村級組織中心建設進行調查摸底后今年實施村級活動場所建設30座,涉及14個鄉鎮30個村;武都區由于是2008年汶川地震重災區,全區有684個村、15個社區,在災后重建中對553個村級組織中心進行了重建,131個進行了維修。兩當縣在汶川地震后,利用災后重建中央組織部下撥特殊黨費八千萬元,建起各黨支部活動場所。在各級黨組織的努力下,村級組織中心發揮了決策議事、便民服務、傳遞信息等重要作用,是聯系群眾的紐帶,是群眾的領導核心。
(二)抓制度建設,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隴南各級黨組織以制度建設為基本保障,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1)“3+5”工作法
隴南市在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中,圍繞改進干部作風、加強基層民主、強化社會管理、推動農村發展,在鄉村全面推行以“民情直訪、民意直通、民事直辦”和“事前公告制、定事合議制、事定承諾制、事中監督制、事后評議制”為主要內容的“3+5”工作法,分別針對鄉鎮一級和村一級工作。
在鄉鎮推行“民情直訪、民意直通、民事直辦”工作法,確保鄉鎮黨委高效為群眾服務。“民情直訪”是結合“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每個鄉鎮干部包一個村,每周至少駐村工作兩天,逐戶建立民情臺帳,重點聯系5戶以上困難群眾,通過走訪慰問,與聯系對象交朋友,廣泛了解社情民意。鄉鎮黨委建立民情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收集、研究解決村情民情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建議和反映的問題,并將辦理情況向黨員群眾反饋答復。對于在民情直訪中發現的一些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駐村干部及時了解掌握情況,為上級部門有效化解矛盾糾紛提供可靠信息依據。“民意直通”是各鄉鎮設立民情直通專用電話和信箱平臺,及時受理黨員干部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接受黨員群眾的咨詢、申述和舉報。將鄉鎮領導班子成員、駐村干部、村干部手機號碼在鄉村醒目位置進行公示,編印鄉鎮干部和村干部電話號碼簿,印發到村社和農戶,及時接受群眾的來電。建立鄉鎮領導干部民意直通接待日制度,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輪流值班,接待上訪群眾,及時答復、處理群眾的合法、正當訴求。“民事直辦”,各鄉鎮建立設施功能完備的便民服務大廳,科學合理地設置便民服務窗口,公開辦事程序,及時高效地為群眾服務辦事。各村建立村級便民服務站,實行村干部坐班制和代理服務制,方便群眾辦事。
在村一級推行“事前公告制、定事合議制、事定承諾制、事中監督制、事后評議制”,確保村級管理更加規范民主。
“事前公告”。村“兩委”對事關重大、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新農村建設規劃、村集體土地承包租賃、集體經濟項目立項、農村低保、救災救濟款物發放、弱勢困難群眾補助等事項,在決策實施前,都通過廣播、村務公開欄等形式,提前向黨員群眾公布,調動群眾參與議事決策的積極性、主動性,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定事合議”。對經公告的重大事項決策時,召開村黨支部會議研究提出初步意見,之后召開村“兩委”聯席會議,形成商議案,及時提交黨員和群眾代表會議進行合議,并形成村級事務決議案。對事關重大,群眾反映比較強烈的事項,村黨支部將合議后的事項再提交村民會議表決,確保村級各項事務決策合理合法、規范運行。
“事定承諾”。對合議決定的事項,明確工作責任人,確定完成時限和標準,并向黨員群眾作出公開承諾。同時,村“兩委”班子和村干部簽訂《履職承諾書》,由鄉鎮黨委對村干部履職踐諾情況每月一記實,每季度一評比,及時幫助解決問題,督促村干部認真履職。
“事中監督”。各村成立由7-9名黨員或群眾代表組成的村務監督小組,全面監督村務決策、資金管理、項目建設等各項事務,對承諾事項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監督,并通過公開欄公示、會議通報、個別反饋等形式,定期公布事項辦理進度、資金賬目運行等有關情況,對黨員群眾的詢問質疑及時作出解釋說明。設立村務監督信箱,及時受理群眾投訴和反映。對承諾事項辦理不認真、不及時、不規范,或在辦理過程中出現違規違紀問題,拒不采納監督建議的村班子和村干部,村務監督小組可直接向鄉鎮黨委或縣區紀委、組織部反映,由相關部門和鄉鎮黨委責令限期整改,抓好落實。
“事后評議”。承諾事項辦完后,由鄉鎮駐村干部組織召開黨員大會或群眾代表會議,對承諾事項的辦理情況進行民主評議,將評議結果通過黨務、政務公開欄等形式向群眾通報。評議結果作為村干部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對民主評議結果較差的村干部,由鄉鎮黨委酌情進行問責,不適合繼續任職的,依照規定予以調整,切實促進村班子和村干部提高踐諾的能力。
宕昌縣何家堡鄉小堡子村曾由于村級組織班子被家族把控,村干部以權謀私,造成干群關系緊張、矛盾激化,越級上訪成風,一度成為縣上關注、鄉上頭疼、群眾惱火的“問題村”,五年多沒有組織生活,二十多年來幾乎沒有發展黨員,幾十年前來下鄉插隊的蘭州知青重返小堡子村,看到三十年如一日的村貌,直呼“太令人寒心了”。宕昌縣通過推行“3+5”工作法,派何家堡鄉副鄉長為駐村干部,對小堡子村進行了集中整改。村里選出了村民們信任的新班子,村里的道路也拓寬了,國家發放的扶貧款分配通過公平公開的工作再也沒有人有意見,用村民們的話說:“人是大家選的,事是大家定的,錢是大家管的,過程是大家看著的。”整個村的面貌煥然一新。現任的村支部書記杜貴忠就是當年帶領村民維權,如今得到村民信任而當選的新支書,他說:“老百姓的事,必須要公開透明公正。”杜書記放棄了外出務工相對富裕的生活,回鄉帶領村民致富。“先把村里的大事辦了,我自己窮三年也好。”杜貴忠書記又補充道:“我的人生信條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樣,貴在對黨、對人民、對社會忠誠。”這位農民的樸素話語,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共產黨員的精神追求。這也正是“3+5”工作法的核心,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使基層黨組織在農村發展和社會事務中緊緊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進一步提升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充分體現了執政為民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