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 10月29日,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理學會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第三十三場活動在四川德陽舉行。湖南城市學院黨委書記、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李建華,作題為《讓道德滋養法治精神》的演講,并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互動。
李建華引經據典,理論聯系實際,全面分析了德治與法治的關系,從“倫理基礎”、“心理機制”“內驅動力”三方面論述了道德如何滋養法治精神。
李建華指出,德治和法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是社會治理的兩種不同方式。這兩種治理方式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隔離、相互排斥。相反,德治蘊含著對法治的本質訴求,法治則必須建立在堅實的道德基礎之上,追尋善的價值目標。
為什么法治需要德治滋養?“法治如果沒有道德的規約與引領,就有可能成為‘專制’。”李中華表示,德治是法律的一個母體,真正實現法治目標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法律本身必須是“良法”,而“良法”的判斷標準就是道德,道德可以彌補法律的很多局限。“惟有植根于深厚的道德土壤,法治精神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李建華提出,滋養我國法治精神的主要有兩大道德源流:一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內核的優秀傳統道德文化;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內核的社會主義倫理體系。“作為我國文化的核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為法治精神夯實了道德基礎。在其牽引下,法治精神也成為動態的體系,不斷從社會主義道德中吸取新的養分,推動法治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滿足新的價值要求。”
“道德是法治精神塑造的倫理基礎。”李建華指出,法治與法制的根本區別在于,法治具有道德維度。法治必然以合道德性為前提、法治精神必然以倫理價值為導向。李建華進一步分析,道德能為法治提供內在驅動力。在執法和司法領域,惟有執法者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心懷道德良知,才能在執法過程中排除私欲的干擾、抵御外界的誘惑、消除歧視與偏見,確保執法的正義性。“這對每個人靈魂深處來講都是一場革命,一場嚴峻的考驗。”
李建華最后強調,法令行則國治國興,保持國家穩定和社會安寧,最根本措施是實行法治。“我們強調法律至上,并非主張法律萬能,在一些西方國家由于整個社會調控體系對法律過分強調,導致道德等其他社會控制力量削弱,過度依賴法律從而造成一邊是高度的法律化,另一邊是道德淪喪的局面,我們應該引以為戒。”
本場活動由光明網、中共德陽市旌陽區委、德陽市旌陽區人民政府承辦。近年來,德陽市旌陽區以德孝文化為抓手,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開展德孝文化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學校、進家庭“六進”活動,大力實施弘揚德孝文化“十二個一”工程。旌陽區用厚重德孝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鮮活榜樣帶動人,創新活動載體,在傳承和弘揚德孝文化的過程中,找準了相應群體的情感共鳴點,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同。光明網對本次講座進行現場視頻直播,光明日報官方微信賬號開設“百場講壇微信墻”供網友留言、互動和提問。來自德陽的700余位基層干部和群眾到現場聆聽了講座,來自全國的235萬網友收看了節目,19.1萬網友通過微博、論壇等參與了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