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務實合作要有新探索
2018年5月25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召開,韓正同志強調準確把握共建“一帶一路”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的新形勢新任務,高質量高水平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系統性思維。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司原副司長林大建指出,與美國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同,中國歷來面臨著如何與周邊國家交往相處的問題。以海上運輸為主要形式、以海洋貿易為主要載體的上一輪經濟全球化既帶來了經濟增長,也造成了巨大的區域貧富差距,積累了很多風險。面對當前的全球困局,中國不可能獨善其身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只是政策宣示,而是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中國的經驗是大家同步進入現代社會,實現共同富裕。通過促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工業化,幫助有關國家培養發展能力,共享現代化發展成果。新時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較好的切入點是系統性進入,與相關國家開展整體性合作,對于企業也是個很好的進入框架。此外,她也建議上海等有優勢的地區可以率先在“一帶一路”上開展系統性進入的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我們要深入了解相關國家真實的發展需求;深化衛生、培訓等領域的民心相通合作。
上海與“一帶一路”橋頭堡建設。上海市發改委發展規劃處副處長吳新華闡述了上海打造“一帶一路”橋頭堡建設的思路與舉措,即以自貿試驗區為制度創新載體,以經貿合作為突破口,以金融服務為支撐,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人文交流和人才培訓為紐帶,以同全球友城和跨國公司合作為切入點。在具體行動上,一是構建多層次貿易和投資合作網絡,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二是對接“一帶一路”金融服務需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把上海建成“一帶一路”投融資中心和全球人民幣金融服務中心;三是加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聯動,提升上海全球城市門戶樞紐地位;四是全面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依托功能性平臺和項目,利用優勢科技資源,促進科技聯合攻關和成果轉化;五是發揮好重大“節、賽、會”作用,搭建更多文化藝術、教育培訓、衛生醫療、旅游體育等交流機制和平臺;六是充分發揮上海各類智庫研究優勢、網絡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強對沿線國家(地區)全方位、多層次研究。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與“一帶一路”。上海市商務委綜合處(研究室)副處長毛慧紅將上海商務部門推進“一帶一路”經貿合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概括為四個“關鍵詞”,即網絡、平臺、項目、服務。具體而言,一是構建貿易投資網絡,二是搭建貿易促進平臺,三是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四是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她認為,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擁有展會、交易、論壇“三合一”特點,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極佳平臺。當前,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籌備正在全速推進,招展情況超出預期,采購招商穩步推進,城市保障工作扎實推進。在此基礎上,她建議拓寬貿易暢通渠道,使更多“一帶一路”國家可以參與進口博覽會;做大貿易規模增量,推進展前展中展后、線上線下供需對接;促進貿易帶動投資,助力我國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等整體“走出去”。
跨國公司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佛吉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中國區戰略總監李雋博士以汽車工業為例,探討了跨國公司參與“一帶一路”的優勢與路徑。他盤點了當前汽車行業的國企、民企和外企在“一帶一路”市場的投資布局情況,并指出當前有的中資企業海外業務處于停頓狀態,“有去無回”和“集體觀望”成為新常態。他認為,造成中資企業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缺乏跨國企業管理經驗,尤其體現在海關、稅務、土地買賣和政府溝通等方面;二是缺乏跨文化的企業管理經驗,如處理宗教影響和本地化管理等方面;三是缺乏國際化的市場調研操作流程;四是低估競爭對手的強市場化反擊,如日本車企在東南亞和南亞地區已保持近三十年的壟斷地位。在此基礎上,他建議應聯合在華跨國公司共同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具體而言,可以利用跨國公司在海外的現有布局,結合其在中國境內的投資,由內向外再投資,降低和減輕投資風險;發揮行業協調、龍頭企業的積極作用,并適當采用一些計劃性手段。
軍事醫療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醫大學副教授章志萍也結合自身工作經歷,介紹了我國軍事醫療外交在配合“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進展。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從1961年開始承擔的外軍軍醫培訓任務,近年來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受訓學員數量明顯增多。同時,海軍重要的醫療外交“名片”和平方舟醫院船,在2017年“和平使命”任務中到達吉布提、塞拉利昂、加蓬、剛果(布)、安哥拉、莫桑比克、坦桑尼亞及東帝汶等沿線國家。目前,海軍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海軍的發展和強大也將為服務“一帶一路”安全保障做出應有貢獻。
[責編: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