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基金監管局局長唐霽松在主旨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收支呈現新特點,基金征繳收入總體增速放緩,但基金增量較大;社會保障基金支出呈剛性增長,但增幅趨緩。養老保險基金支出增幅趨緩的主要原因在于待遇調整機制的建立使個位數的調待幅度成為常態;基金結余持續增加但喜憂參半,地區失衡嚴重。從以上三個特點可知:當前我國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水平較好,能夠保證一定時期內養老金的按時足額發放;各地基金結余不充分不平衡加劇;基金結余較多,投資運營空間大;多層次體系建設勢在必行,需各部門合力推進。他提出,應盡快筑牢養老保險三支柱,加快實施頂層設計以促進發展。一要盡早啟動中央調劑金制度,開啟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模式,均衡地區負擔;二要開源,加強基金投資監管,確保長期穩定可觀的投資收益;三要充實保底,加快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會保險基金;四要堵漏,進一步加強基金風險防控,利用大數據、信息化等先進技術,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懲治力度。他指出,作為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是國家社會保障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加快法制法規建設,促進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發展。目前我國有關第二支柱投資的立法層次低、監管執法效率差、相關稅收優惠政策遲遲不出臺,拉低了投資收益,影響了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發展。他認為,應當加快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儲蓄的試點,總結經驗、迅速推廣。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要打破既定利益格局,共同推動第三支柱的平穩長遠發展。他指出,高度注重監管的法制建設,提高立法層次,細化監管措施,實現養老金三支柱協調有序、相互補充、持續發展。
人社部農村社會保險司司長劉從龍在主旨報告中介紹了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建設情況,截至4月底,全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51360人,比上年增加105萬,人均繳費297元,比上年增加15元,領取待遇人數1.56億人。他強調,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的立場是覆蓋全民,因此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人社部致力于實現個人賬戶基金保值增值,提高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推動各地落實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工作、切實做好社會保險扶貧工作。他表示,十九大給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的發展作了全面部署,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有利于引導居民多繳費、早繳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民生的重視。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兼養老金分會會長何文炯在主旨報告中主要從我國養老金領域的結構性矛盾、對基本養老金制度定位的再思考以及對養老金體系結構優化的預期三個方面發表了看法。他指出,多層次養老金制度體系中第一層次是關鍵。我國基本養老金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補充性養老金發展緩慢,需求和供給均顯不足。他認為,當前我國在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后,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發展滯后。原因在于政府扶持政策不到位、用人單位內部勞資力量不均衡、補充性養老金業務投資收益率低,缺乏吸引力等,更重要的則在于基本養老金定位問題。他強調,基本養老金制度的定位應當是保障老年人具有購買基本生活資料的能力。按此原則衡量當前的養老金制度,則存在不同制度待遇不均衡的問題。從需求和付費能力來看,基本養老與補充養老存在替代關系,進而導致繳費動機與繳費動機受影響。從老年保障需求的角度來看,基本生活、醫療保障和照護保障三大需求是重點,要實現覆蓋全民、保障適度、多層次、可持續的老年保障體系建設目標,保障適度是關鍵。他建議,要實現養老金體系結構的優化,第一需要基本養老金完善制度盡快定型;第二需要老年保障服務體系結構更優化;第三需要補充養老金規范發展。
在當天下午先后舉行的兩場主題報告會上,與會者圍繞主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并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在第一場主題報告會上,中國勞動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艷華、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書記郭建華、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毅圍繞主題做了專題發言,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主持了會議。
在隨后進行的第二場主題報告會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郁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秉文、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年金總監李連仁圍繞主題做了專題發言。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養老金分會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主持了會議。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指出,養老保障制度已經顯現了很多問題,第一,部分地區的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出現了需要依靠財政補助才能確保養老金發放、基金積累迅速消耗、積累額不斷減少的困境。第二,城鄉居民籌資待遇較低。第三,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滯后,三支柱發展不均衡,具體體現為第一支柱一枝獨大,第二支柱發展緩慢,第三支柱還未真正建立。第四,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保險收支負擔增大、撫養比問題突出、個別地區基金失衡狀況嚴重。第五,中斷繳費問題嚴重。第六,隨著人均期望壽命不斷提高,城鎮職工的最低繳費年限和法定退休年齡都偏低,這些制度安排導致了基金失衡。第七,做實職工養老保險個人帳戶已經陷入困境。他表示,縱觀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體系的發展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可持續方面面臨著巨大挑戰。他提出,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同于其他國家,我國是從低統籌層次開始發展的,因此目前養老保險制度出現了地方政策標準不統一、基金管理不統一、信息系統沒聯通的問題,因此必須要加快推進全國統籌。他主張,實行全國統籌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實現政策法規、管理體制、信息系統的統一、增強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抗風險能力、解決或者緩解部分困難地區的矛盾、適當降低企業年金基本保險費率、為促進企業年金的發展創造條件。
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艷華指出,中國將加速進入深度老齡化國家行列,全社會必須“三步并作一步走”,加速完善養老體系,為老齡化做好準備。她認為,應當通過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以及社會化服務,建立健全多層次的養老保障體系和多元化的養老健康服務體系。雙管齊下,一方面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讓老人們口袋里有錢”;另一方面構筑養老健康服務體系,“讓老人們身邊有服務”。她指出,當前我國養老金第一支柱獨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壓力大;第二支柱企業年金門檻較高,覆蓋企業少,職業年金覆蓋人群有限;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規模較小,稅延養老險政策剛剛起步。她指出,當前我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呼喚均衡可持續發展;養老健康服務體系亟待升級轉型;未來應持續增加養老健康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水平,為老齡化社會需求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讓高品質養老服務走進千家萬戶。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副書記郭建華指出,盡管相關經辦與監管政策已經完備,但目前我國各地遲遲未能開始職業年金的投資運營,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各方利益難以平衡,難以公平公正地遴選管理人;二是所選受托人數量不好把握,各省企業年金資金規模不一、記賬辦法各異,難以統一受托機構和投資計劃的選擇標準;三是難以確定適度的管理費用,各地面臨管理費用收或不收的兩難抉擇;四是各地對于職業年金投資運營收益不及周邊省份的擔憂與壓力較大;五是管理機構自身能力不足,切實履行代理人職責、建立相應工作機制的能力尚待加強。他指出,下一步應盡快啟動職業年金的投資運營,樹立目標問題導向,共同推動職業年金的深度研究,通過理論指導實踐;主管部門應加大工作力度,盡快推動地方啟動職業年金投資運營工作;經辦機構要發揮專業優勢、運用專業知識、培養專業人才,客觀公正地提出職業年金運營計劃,協助地方增強投資運營能力。他提出,希望各方攜手、共同努力,推動職業年金的發展,促進我國養老金制度建設的繁榮。
太平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彭毅指出,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的建設需要認清新形勢、把握新機遇。他指出,養老保障制度體系建設成就很大,具體體現在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框架已經初步形成、基本養老保險已經順利實現全覆蓋、養老金資產規模不斷擴大三方面。他提出,養老保障制度體系潛力大,體系失衡有待解決,養老金投資回報低。他強調,商保機構的市場化投資運營可以有效鞏固低支柱,還可以承接社保基金投資運營,因此商保機構對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的發展有很大作用。他主張,第一,養老保險制度深化改革進入窗口期,需要強有力的政策支撐,第二,養老保障體系進入關鍵發展期,第一支柱的發展要為二三支柱留夠空間,第三,養老金發展進入全面提速期,隨著養老保障需求的擴大,商保應發揮風險管理優勢,尋找投資機會,改善養老金投資收益水平。他建議,從確保第一支柱保基本,擴大第二支柱的覆蓋率,加大稅收優惠力度推動第三支柱實現突破,做好制度銜接四個方面入手進一步完善多層次頂層設計。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做了題為“多層次養老保險治理結構優化的思路”的主題報告。他強調,養老保險取得的成就巨大,但需要正視多層次養老保險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結構失衡的問題。他表示,對多層次養老保險發展遲緩的深層原因的深度挖掘是養老保險改革再出發的基本前提。他指出,養老保險治理結構不合理,結構亟待優化,具體體現在第一層次的可持續發展面臨風險,第二層次發展遲緩、市場化特點不顯著,第三層次的市場規模、服務人群、保障程度不足。他主張進一步完善基本養老保險、老年救助制度、養老保險制度的反貧困作用機制,并繼續完善基本養老保險的制度框架,做好基本養老保險改革發展的擴面征收工作。他指出,多層次養老保險治理優化的重要途徑在于補充養老保險的調整重心和發展順序的調整,并且將家庭為單位的養老保險計劃和個人養老保險計劃作為未來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的發展重心。
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郁華在報告中認為,養老保障制度依賴性高,如果不加以重視制度的可持續性,未來發展將存在壓力。他指出,首先,商保公司是社會養老保障市場化運作的積極參與者,商業養老保險能夠完善社保制度、提升社會管理效率、促進保險行業自身發展,其次,商保公司是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重要提供者,最后商保公司還是個人和家庭商業養老保障計劃的主要承擔者。他表示,商業養老保險有利于擴大居民養老金儲備,有助于緩解養老保障體系壓力,不僅能實現養老資金的保值增值,還可提供全面專業的養老服務,真正實現醫養結合。他建議,加大稅延養老保險政策牽引力度,在稅延養老保險設計中提供默認機制,為個人健康養老需求匹配一體化服務。他強調,商業保險公司角色多樣,其作用的發揮可以推進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秉文指出,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社會保障作出了巨大貢獻:社會保障制度使每個人都成為獨立自由的勞動力,促進了勞動力的自由流動,這構成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前提;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使國有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國有經濟與非國有經濟成分得以進行公平競爭,確保了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安全網,在亞洲金融危機、國際經濟危機等重大沖擊面前,社會保障制度都經受住了考驗,有效確保了社會的穩定;社會保障深入人心,人人都離不開生活保障,成為國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過去幾十年間,社會保障從生存權利發展為勞動權利,未來,社會保障將會從經濟權利走向社會權利;老齡社會的到來呼吁我們關注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作為社會性制度安排,社會保障制度是釋放勞動力的重要穩定器。
平安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年金總監李連仁指出,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在助力職業年金建設方面存在諸多優勢,商業保險在職業年金的管理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支撐;商業保險公司的精算技術能對老人、中人、新人的負擔與待遇進行精確測算;商業養老保險公司在風險防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建議,未來給更多受托人參與的機會;合理分配資金,創造公平競爭的機會;合理確定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投資收益目標,以長期收益最大化為目標;給予職業年金參與者自由選擇的權利,放開個人的投資選擇權。
與會者認為,我國的養老金制度體系急需通過科學的頂層設計走向定型,其中法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至關重要,國家應當加快推進全國統籌步伐,同時盡快從政策上明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與企業或職業年金、商業性養老金的不同功能定位。與會者強調,建設多層次養老金體系,既需要有完備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主體真正發力,保險公司等應當在多層次養老金體系建設與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并在這種貢獻中讓自身得到大發展。
[責編: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