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規劃專家齊聚同濟,共商外語教育規劃大計
——首屆“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圓桌會議在同濟大學成功舉辦
在改革開放40周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5周年之際,由同濟大學外語學院和同濟大學中國戰略研究院共同舉辦的首屆“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圓桌會議,11月11日在同濟大學召開。
本次會議是以“一帶一路”為主題開展的外語教育規劃專題研討,也是同濟大學開展 “一帶一路”智庫研究專項課題之一。來自北京、南京和上海部分高校的專家和學者,圍繞外語語種規劃、外語專業建設、外語學科發展、外語人才培養、公民外語能力和大學外語改革等六個議題展開討論。
會議現場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指出,我們當前培養的外語人才雖然語言能力過關,但是高端人才太少,可謂是“大才難覓,小才擁擠”,現有的外語人才培養機制還存在很多問題。關于語種規劃,他指出,“所謂大語種還需要培養更多的高端人才”,落實高端人才培養的一種可行方案是創造機會讓用人單位的中青年骨干重新回學校學習,為將來開展工作儲備語言技能之外的其它知識。關于公民外語能力,戴曼純通過調查發現,我國現在的外語學習正在低齡化,特別是在教育資源相對比較豐富的地方,很多中小學已經開展起了小語種教學,這是一個令人驚喜的現象,但是與此同時不能忽視的是教育資源比較貧乏的地區。關于大學外語改革,戴曼純認為大學外語教育改革應該以語言能力的活用為發展方向,統一外語能力的考核標準。
復旦大學教授蔡基剛認為,“一帶一路”具有象征意義,它代表著國家規劃,其中就包括雙一流建設,創新語種,新工科的發展。他認為,學者的研究應該把眼光放大,學生學習外語的真正水平和能力不能用統一的等級考試來衡量和評判,國家需要的是“在專業領域中有很強國際交流能力的復合型外語人才。”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蔡永良則圍繞“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這個主題表達了三個觀點。首先,“一帶一路”外語教育規劃的定位不應是把語言作為交流工具,而應該定位于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文化共同體。其次,人才儲備的提升不僅要培養人才,還要整合各方面外語人才資源。蔡永良提出,大學外語教學要化整為零,要根據專業研究方向調整外語教學標準和內容,這樣才能為“一帶一路”的外語人才儲備提供不同層次的人才。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張治國認為,外語政策研究首先不能走極端,要明白外語教育的性質和目的,“要服務國家、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人民,這樣外語教育才有生命力,才有活力,才有社會基礎。”當前,“一帶一路”建設在不斷推進,外語語種要根據國家的需要和經濟成本因素來合理選擇和規劃。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董曉波的發言分別圍繞教育規劃的兩個主體,即學生和教師展開。董曉波認為,改變學生現在的就業狀況,必須首先進行學科融合;除了學生的需求之外,高校外語教育改革還需要考慮老師的自我發展前景。
東南大學教授韓亞文從對有關非通用語的教學和研究出發,指出目前非通用語種外語建設當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他認為,中國當前有眾多高校開設了非通用語專業,語種覆蓋面廣,但是師資力量弱,整體偏年輕化,且本身科研水平較低,很難滿足高校學生的學術指導需求。
南京農業大學曹新宇結合自身對南京農業大學各個學院的領導、教師和學生的調研結果,指出大學英語教學需要提高含金量,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除此之外,大學英語應該根據學校的類型,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類型進行分類、分層次的教學。
會議最后,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宇明對會議進行總結。他認為,要讓中國人能使用多種語言參與到發現世界的過程中,中國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包括技術要利用這些語言來發現世界。(陳宇、沈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