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光明網訊 12月24日,“學科建設論壇: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在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舉辦。論壇由世經政所國際戰略室和全球治理室共同承辦,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外交學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參與活動并進行了深入研討。
論壇第一節的討論議題為“大國關系:權力與利益的博弈”,圍繞進入戰略競爭階段的中美關系,幾位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編輯部主任、研究員高程分析了歷史上大國競爭的幾種場景,她還討論了在中美關系中,中國要避免寄望在美國體系內獲得持續增長的誤判,做好可能自身長期經營的準備。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國際政治科學》執行主編、副教授漆海霞教授從聯合國會議投票中各國同中美兩國的差異度出發,分析了中國與世界大國家關系的走向。針對其他國家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的特點,總結中國的策略是增長實力和深化伙伴關系。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室主任、研究員徐進研究員認為,在“大國無戰爭時代”,國際秩序轉換過程中的不明朗競爭有幾種模型同時存在:撇棄現有框架、另起爐灶、更新規則主題,以及秩序內部的角力。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安全室副主任、副研究員楊原研究員將大國戰略競爭分為位置競爭和空間競爭,其中空間競爭實質上是討價還價(bargain)的過程,戰爭是其中一個選項。雖然在“大國無戰爭時代”,戰爭威脅的可置信度下降,但并不意味戰爭威脅失去了意義,大國競爭更多演變為決心的較量。因此中美競爭是否具備緩和機制、如何觸發并利用好這種機制是中美關系的重要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政治理論室副主任、研究員郎平從網絡空間切入大國關系,闡釋了網絡空間權力形態的兩個特點:一方面從政府向私營機構的擴散,并且后者掌握了主要的基礎設施和數據;另一方面大國博弈向網絡空間的延伸,聚焦在中美關系上,就表現為科技發展的競速和規則塑造的爭奪。袁正清研究員、宋泓研究員、李東燕研究員相繼對上述發言進行總結評論,并拋出中國在現有國際組織中承擔何種角色等問題,發言學者也對各種問題進行了回應。
第二節設定的研討主題為“國際制度競爭視野下的大國關系與全球治理”,主要圍繞制度和治理層面的大國博弈進行討論。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節大磊認為,在之前的中美關系中,意識形態被刻意淡化了,但進入戰略競爭時代,美國在意識形態方面做文章的力度正在加強。清華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管傳靖認為,中國加入WTO以后,中美之間在政策空間的競爭烈度越來越強,其中的關鍵是技術創新度與領先度。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任琳分享了對開放之于崛起國的意義展開思考,她從對開放的經貿、開放的金融、開放的治理(以開放的心態提供公共產品)這分析三種層次的開放的闡釋出發,強調即成大國是否能容忍崛起國的開放乃至是否真的希望自身和崛起國謀求開放等問題,關鍵取決于由誰來設定議程、定義開放。這是因為在崛起的不同階段,存在對開放的不同定義,開放之于崛起國的作用和意義也不一樣。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副所長、研究員姚枝仲指出,美國對規則的調整在奧巴馬政府時期就已經開始了,表現出一方面重塑規則、一方面拉攏中國的意圖。特朗普政府的變化是沒有明確的推動新全球化的目標,而且慣于使用威脅手段抑制發展中國家。鄒治波研究員、薛力研究員、宋錦副研究員,外交學院《外交評論》主編陳志瑞分別從中國的應對策略、大國競爭的另一種思路、全球治理中“第三條道路”等角度進行點評并參加討論。
活動由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趙芮書記主持,張宇燕所長致辭并作總結。張宇燕研究員指出,從博弈論的角度看,中美之間關鍵要確定彼此核心利益,找到雙方維持關系的可接受的最低點。針對當下國際多邊主義領域中出現的“退群”現象,他還強調美國不是要退群,而是要“以退為進,以破求立”。他建議中美談判不要就個別問題一事一論,而應擴大談判的議題規模,展現出互有勝負的談判局面,從而降低談判難度,有利于雙方達成協議。
(作者:孫振民、鄭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