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光明網訊(記者 徐倩陽)2021年5月29日,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主辦的殘障與發展論壇(2021)在北京西苑飯店舉行,本次會議主題為“新業態:殘疾人就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何文炯、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黎建飛等為論壇做了主題報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金維剛主持了會議開幕式與第一階段主題報告會,中國人民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楊立雄主持了第二階段主題報告會。來自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理工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華北電力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北師范大學、中共天津市委黨校、浙江大學、東南大學、湖北民族大學等高校與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北京等部分省市殘聯系統與殘疾人就業機構的代表出席會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在致辭中指出,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十四五”規劃為未來國家發展描繪了藍圖,做出了戰略部署,扎實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仍是國家的重要任務。殘疾人群體如何跟上國家現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步伐是其中十分重要的議題。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并全面、深刻、持久地影響著當今世界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方式的背景下,在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成為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取向的條件下,需要聚焦殘疾人群體,探究新業態下殘疾人就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如何更好地維護其勞動與社會保障權益,促使這一群體過上更美好的生活。他認為,我國的發展實踐證明,以信息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為依托的數字經濟掃除了不利于殘疾人就業的現實場景障礙,為殘疾人開拓了新的就業領域,提供了新的就業途徑與發展機會,應當成為促進殘疾人就業的重要方向。但新業態下勞動者的權益保護也成了新問題,進一步完善我國勞動和社會保障法制非常必要。應當積極引導殘疾人抓住新業態帶來的就業與發展機遇,幫助殘疾人應對數字經濟帶來的新挑戰,同時創造更好的、有利于殘疾人適應新業態并在其中獲得更多、更好發展機會的政策環境。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聯副主席呂世明在講話中指出,就業無障礙的實現需要人文、法治、充分的無障礙環境,平等、參與、融合、共享是未來的發展目標,目前有許多業務都是圍繞就業來加以推動,例如康復、教育與無障礙環境建設等為殘疾人就業創造了更好的環境和條件。無障礙已經不單純是坡道、盲道的概念,而是包括法治環境、人文環境、社會意義與自我創造價值。從就業無障礙到無障礙就業,現在面臨的挑戰是殘疾人就業競爭力相對不足,肢體、精神與智力殘疾人的勞動參與率偏低,靈活性就業、平臺型就業、新業態就業還有待規范,需加強政策扶持力度;社會力量參與就業服務與培訓工作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無障礙環境建設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在完善就業支持政策、多渠道多形式促進就業創業、加大改進殘疾人就業服務、提升殘疾人職業素質和就業能力等方面,應當堅持融合共享的理念,以法的力量鋪就無障礙就業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楊偉國教授指出,新就業形態源于實踐需要,當前存在的各種現實問題可以加速推進新就業形態的發展;新就業形態成于科技賦能,殘疾人可以通過遠程在線的方式參與工作,發揮自己的能力;新就業形態益于社會發展,主要從優化人力資本配置、提升工作流程效率、培養現代職業精神、重構深化職業技能這四方面推動社會進步;新就業形態優于政策設計,需要創造更多、更好、更加多樣化的新形態工作,并通過培訓促進新工作技能的提升與遷移,幫助勞動者,尤其是殘疾勞動者順利轉換就業形態。為了讓殘疾人更好參與到社會經濟發展中,一方面要創造物理性的無障礙環境,另一方面要基于殘疾人更好參與工作市場的視角設計與優化數字工作基礎設施與設備。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指出,殘疾人作為特殊的就業困難群體,擴大殘疾人就業并提高他們的就業質量有助于實現全社會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然而,當前殘疾人就業仍面臨障礙,包括宏觀就業形勢不樂觀、殘疾人勞動能力與就業崗位不匹配以及存在阻礙殘疾人就業的社會阻力和刻板印象等問題。他強調,殘疾人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諸多領域和部門,需要整體性治理,更需要不斷創新殘疾人的就業促進機制。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賴德勝教授指出,殘疾人是就業困難群體,在科技賦能就業的背景下,新就業形態是殘疾人創業就業的重要藍海。因此,要抓住新發展階段殘疾人就業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實現殘疾人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要更加重視殘疾人就業在整個就業工作中的重要性,更加重視殘疾人就業在殘疾人事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修訂《殘疾人就業條例》,落實按比例就業政策,同時將吸納殘疾人就業作為企業社會責任評價、評優的重要內容;二是為殘疾人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學習培訓機會,提升殘疾人自身創業、就業能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教授指出,探索新業態背景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高質量發展對殘疾人就業具有重大意義。她認為,新業態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保護相對滯后是現階段我國市場經濟面臨的一個全新問題,需要從法治保障、政府推動、綜合施治和市場主體等多方入手加以解決。她強調,以平臺就業為代表的新就業形式已經成為我國城鎮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能成為未來就業的一個主流趨勢,但平臺就業在從業者社會保險權益保護方面存在用工主體難確定、用工性質難認定、平臺管理滯后等問題。在探索解決職業傷害保障方面存在的問題時,可以遵循四點原則:第一,將平臺就業的勞動者權益作為關注重點,淡化勞動關系認定的法律意義;第二,區分不同商業模式下的平臺就業;第三,充分調動基層社會治理力量,建立勞動認證和第三方代理繳費的一站式服務;第四,政府部門保持和平臺方的友好合作,充分利用平臺數據優勢掌握從業者動態。
當天下午,“新業態分論壇”與“綜合分論壇”同步舉行,20位專家學者在分論壇上發表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與會者一致認為,在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殘疾人就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新業態創新了殘疾人的就業形式,為殘疾人就業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另一方面,非固定的勞資關系也為殘疾人勞動權益保障帶來了更大的不確定性,如何抓住機遇并應對挑戰是新時期殘疾人事業發展的重要議題。對此,與會者集中探討了殘疾人就業方式和就業權益保障等問題,就此提出了很有價值的政策建議。大家相信,伴隨政策環境的不斷完善,新業態下殘疾人就業必將獲得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