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12月19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和新興市場研究院舉辦的第六屆新興市場30國(E30)經濟論壇在珠海舉行。本次會議以“群體崛起:勢頭依舊?”為主題,來自全國知名高校和研究院的10余位專家共聚一堂,就新興市場30國概念的重新界定以及發展前景各抒己見。
論壇第一場會議聚焦新興市場30國概念的提出與測度,由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執行院長、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胡必亮主持。
胡必亮認為,長期以來關于新興市場界定的話語權在西方國家,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必須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并簡要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對于重新界定新興市場概念的報告。
隨后,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副院長、新興市場研究院副院長劉倩副教授以及劉清杰博士分別就新興市場30國綜合測度與發展前景、新興市場綜合發展水平進行了成果匯報。
劉倩介紹了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的現象并論述了重新界定新興市場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報告以發展經濟學理論為基礎,提出用五個方面十個指標重新定義新興市場,并提出新興市場30國(E30)概念。報告認為,新興市場國家發展前景廣闊,E30的提出會助力疫情后全球經濟復蘇,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南南合作,成為全球治理變革的重要力量。
劉清杰表示,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成為驅動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引領作用凸顯。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的集中度高,合作前景廣闊。勞動力資源充沛,人力資源開發潛力大。但是多數新興市場國家仍然過度依賴能源和資源,面臨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也使新興市場國家面臨更大的減碳壓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發展中國家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友明對以上報告的觀點和結論表示贊同,并結合金磚國家經濟體經濟發展形式作出匯報。
論壇第二場會議由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常務副院長潘慶中教授主持召開,在場專家學者就新興市場國家發展趨勢展開討論。
上海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前副所長江時學認為疫情影響了新興經濟體的發展前景,有些新興經濟體甚至可能會遭遇“失去的十年”。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孔田平從政治、經濟、社會以及疫情影響等方面對波蘭、羅馬尼亞和俄羅斯的發展進行了深入分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秘書長李青教授就全球產業鏈重構與新興市場產業鏈的安全問題發表了看法。
來自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上海大學等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也就新興市場國家發展情況進行了交流探討。
胡必亮在最后的總結發言中指出,未來關于新興國家的理論研究和現實研究需要進一步地拓展和深化。(北京師范大學“一帶一路”學院和新興市場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