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2025年,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張士義開始了他的退休生活。可他做學術研究的腳步并沒有停歇。談及自己的治學經驗和體會,他說感受最深的就是“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在學習與工作經歷中,張士義不斷見證著這一點。他大學本科學習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因為對歷史感興趣,特別是對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并且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取得成功感到神奇,于是在碩士研究生階段轉向中共黨史專業,師從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向青教授研究共產國際與中國革命的關系。
畢業后,張士義進入高校,從事中共黨史專業課程教學。在五年的教學過程中,他發現中共黨史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的組成部分,二者聯系緊密、相互影響,要把中共黨史的內容講全面、講深刻、講透徹,必須對國際共運史進行系統學習和深入研究。于是,他又報考了北大張漢清教授的博士研究生,重點研究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共產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和戰后東歐國家人民民主制度。這為他后來專門從事中國共產黨歷史研究帶來許多便利。
中共黨史研究是張士義投入時間和精力最多的學術研究領域。他既注重黨史通史研究,又聚焦改革開放史和黨的建設研究,推出《毛澤東在歷史轉折關頭》《中國共產黨歷史簡明讀本》《從一大到十九大: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史》《砥礪奮進的新中國》《打鐵必須自身硬:改革開放四十年黨建史》《大考:改革開放與黨的建設》等著作,發表理論、學術、時政、翻譯類文章百余篇,是中宣部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哲學社會科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工作,是服從和服務于黨的外宣工作大局的一項莊嚴任務,也是張士義職業生涯中又一個重要階段。2018年起,他服從組織安排,到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六研究部從事中央文獻對外翻譯工作。多年來,張士義和同事們不斷研究和推出重大概念的標準譯法,出色完成翻譯任務,推出精品翻譯成果,錘煉出一支精益求精、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中央文獻翻譯國家隊。他們翻譯的經典文獻,為構建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和敘事體系提供了文本依據和方向引領。
對張士義的學術經歷來說,外語學習、黨史研究、文獻翻譯三者并不沖突,而是互相促進、相互成就的關系。外語功底為他研究過程中閱讀和引用外文資料提供了很大便利;長期的中共黨史研究讓他可以第一時間解答翻譯工作中的疑惑;同事們從翻譯角度提出的一些細節問題,也給他甄別史料真偽、評判黨史著述是否嚴謹帶來很大啟發。
張士義注重跨學科研究,善于從多角度觀察歷史事件、從長時段分析歷史發展脈絡。2021年,他在《從三個百年目標看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一文提出,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同中國近代百年史、新中國百年史是相互貫通的,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三個百年史的奮斗目標和偉大成就。這種認識是對黨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進一步延展,有助于豐富和提高對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理解。
“雖然退休了,但研究正當時”。現在,張士義還在做學問的道路上繼續前行,他說退休后專心從事學術研究的時間更充裕了,將會按照自己的研究計劃,運用前期探索和積累研究方法,努力耕耘,推出更多符合新時代需要的研究成果。(光明網記者金凌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