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劉恩東
中國是聯合國創始成員國,是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國家。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性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這是聯合國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重返聯合國后,中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目標,以捍衛公平正義、推動互利共贏為宗旨,以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方向,以實際行動踐行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定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導作用,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踐行多邊主義理念,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積極參與維和行動和重大地區熱點問題的解決,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中國是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參與30余項維和行動,累計派出4萬余人次維和人員,目前派出人員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位居首位。中國在聯合國框架下著力推動重大地區熱點問題的有效解決,不斷探索和實踐具有中國特色的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之道。
全面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落實,始終做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在2020年,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10年完成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這是對人類發展事業作出的偉大貢獻,展現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大國擔當。中方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推動各國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核心位置,不斷深化“一帶一路”倡議與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積極為其他發展中國家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提出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中國致力于發展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將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同世界各國分享發展經驗與機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助力全球經濟復蘇,給各國發展帶來新機遇。
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始終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全球治理正經歷從建設性參與到引領性參與的轉型。近年來,中國提出一系列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主張、新方案,獲得國際社會和聯合國的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精準扶貧”理念等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成為國際共識,為全球治理及世界和平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國際公共產品是中國智慧的集大成者,彰顯了聯合國憲章的精神內涵,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大大提升了多邊主義的有效性。共建“一帶一路”,已成為當今世界規模宏大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是中國對加強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貢獻,是中國全球公共產品提供者的最佳實踐。中國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加入了幾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間國際組織,加入了500多項國際公約,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建設,在聯合國框架下積極開展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防止核擴散、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網絡安全等領域交流合作,忠實履行國際義務,嚴格恪守國際承諾,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始終做清潔美麗世界的推動者。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中國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將生態文明納入國家發展政策和憲法,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統一。作為全球環境議程的重要引領者,積極承擔符合自身發展階段和國情的國際責任。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首批締約國,實施了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行動,提前完成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力促達成應對氣候變化《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及其實施細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重大貢獻。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將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這是中國為積極推動能源綠色低碳發展而采取的又一重大舉措,為完善全球環境治理作出新的貢獻。中國保持綠色發展,發布《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戰略,推動疫情后世界經濟高質量“綠色復蘇”,匯聚起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攜手世界各國,共同推動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建設,始終做全球公共產品的積極提供者。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提醒我們,團結一致,共同攜手是應對疫情和其他共同威脅的唯一正確選擇。中國積極響應聯合國發起的全球人道應對計劃,發起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范圍最廣的緊急人道主義行動。中國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5000萬美元現匯援助,向150多個國家和10多個國際組織提供物資援助,向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防疫物資,向34個國家派出37支醫療專家組,組織開展近千場技術指導,分享我國抗疫經驗。中國宣布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與聯合國合作在華設立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建立30個中非對口醫院合作機制。中國將新冠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是世界上對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國家。在向“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捐贈1億美元基礎上,年內中國將再向發展中國家無償捐贈1億劑疫苗。目前中國對外提供的疫苗總量中,超過九成流向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為破解疫苗“分配赤字”,推動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貢獻。
作為聯合國的一員,中國始終站在全人類高度,超越國家、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界限,堅定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價值追求,著力推動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為努力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定不移維護和引領經濟全球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體現了中國立場、中國擔當。中國堅定支持聯合國主持公道、厲行法治、促進合作、聚焦行動,充分彰顯了中國始終是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及多邊主義的踐行者、聯合國機制改革與完善的支持者、聯合國職能拓展的推動者、聯合國作用發揮的貢獻者的角色定位,充分展現了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定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的決心、信念和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應“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時代之問的中國方案,為世界開辟了一條摒棄叢林法則、不搞強權獨霸、超越零和博弈,實現合作共贏、共建共享的文明發展新道路。(劉恩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