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祎雯(河海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水是生命之本、文明之源,也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穩定的關鍵資源。作為淡水資源的重要載體,國際河流的流域面積占據全球陸地總面積的45%,其水資源總量占全球河流徑流量的60%,流域人口約占全球人口的40%。中國共有國際河流110多條,其中主要國際河流15條,分布于東北、西北以及西南三大區域,涉及20多個國家30億人口,成為中國開展周邊外交、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媒介。近年來,由于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流域國家“各掃門前雪”般的開發與保護模式,國際河流水資源和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生態系統格局變化劇烈,國際河流的協同治理迫在眉睫。在這一現實背景下,中國充分展現大國責任與擔當,以“水”為紐,以河流為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國際河流的共同治理與保護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邁向命運共同體,開創亞洲新未來
命運共同體,即“同呼吸、共命運”“在安寧時共同發展、在危機時共同應對”的集體合作組織。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倡導“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并提出邁向命運共同體的“四個堅持”,即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是中國等亞洲國家基于區域合作經驗,結合政治、經濟、社會、安全等發展形勢所提出的理念和制度創新,其重要原因是亞洲國家希望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共同應對安全威脅。由于國際河流流域國家地理位置鄰近,加之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凸顯,流域各國的治理矛盾和分歧出現擴大趨勢。國際河流的空間區位決定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共生性和利益共享性,多數亞洲國家也認識到要推動本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必須對國際河流進行共同管理和保護,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與合作之路,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基于跨界河流水資源的共同開發和保護,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協調治理機制,是形成流域國家利益共同體乃至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基礎。
堅持多邊主義,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
國際河流是流動的生命空間,也是溝通區域經濟文化的重要載體,有助于串聯各流域國家的經濟、文化以及生態系統,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國際河流具有經濟、社會、生態等多重屬性,其治理、開發和保護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涉及各國主權和安全、外交、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政治議題。國際河流所具有的水體流動性、水道連通性、生態系統性與利益相關性等特點,決定其開發和治理過程存在著利益多元化和治理整體性,需要多國共同參與,凝聚全球環境治理合力,基于全流域做出整體統籌與全面設計。
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下,推動國際河流協同治理,要求尊重國際河流的自然性、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將人類和河流的共同利益相結合,促進人類社會與河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這也是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前提。國際河流協同治理,應從流域整體利益出發,建立政府為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多主體互動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格局。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倡導者,應從維護人類與河流利益的角度出發,以國際河流協同治理和完善為基礎,以實現河流的經濟利益、生態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文化利益等為綜合目標,以推動全流域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為目的,兼容差異化的價值理念并兼顧不同群體的利益需求,明確治理框架內多主體生態責任和權利,聯合流域內各國、各地區共同參與,把維護河流生態系統可持續性作為各主體利益追求與合作的基本約束,為國際河流的協同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
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路徑,“一帶一路”建設不僅形成了多條經濟走廊,也覆蓋了從亞洲大陸到歐洲的主要國際河流區,為國際河流的協同合作提供了良好條件和廣闊前景。中國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已與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簽署合作協議,建立固定交流機制,形成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國際河流合作治理模式,促進流域經濟繁榮和生態穩定。
加強國際合作,增進民生福祉。在共同體視域下,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水為紐帶,與共建國家在跨界河流水文報汛、工程建設、聯合考察及應急援助等方面建立多元化交流協作機制,為多國提供河流水資源及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等技術咨詢,實施多項灌溉、供水、防災減災、大壩安全等民生水利項目合作,共同應對洪水、干旱、冰湖潰決等自然災害,惠及多個跨界河流流域地區。在幫助周邊國家提升流域治理水平的同時,通過聯合研究、示范項目建設等途徑不斷增進國際交流合作,改善了亞非拉多國的用水條件,緩解當地水源供給不足和農業發展落后問題,顯著提高當地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為“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社會民生提供保障,為國際河流治理提供中國智慧。
深化政策溝通,推動攜“水”共贏。作為世界上治水任務最為艱巨的國家之一,中國在應對自身水資源問題和水環境挑戰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經驗,不斷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和國際組織的政策溝通,在防洪減災、水電開發、灌溉排水、水文監測、水資源管理、河道整治及能力建設等領域,通過信息交流、對話協商、政策協作等方式,消除技術交流、項目合作、人才培養等過程中的溝通障礙,加強相關國家和地區流域治理政策的協調性。其中,瀾湄合作機制已成為“一帶一路”共建過程中次區域合作的典范,成員國保持互聯互通,在機制建設、戰略規劃、資金支持、務實合作等方面取得持續進展,并在中國建立瀾湄水資源合作中心,提升了瀾湄區域的水治理能力及流域合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此外,中國同歐洲先后建立水資源交流平臺和水政策對話機制,有效推動中歐水行業的政策交流、科研合作和經貿往來,提升了中國水利的國際影響力。
開展設施聯通,注入發展動能。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在國際河流治理問題上,中國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改善流域水利基礎設施、加強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為重點,充分發揮中國在工程規劃、勘測、設計、施工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在水電站、水壩修建方面的實踐經驗,參與多項周邊國家和流域地區的基礎設施工程建設。所共建的多功能水利水電樞紐工程推進了對國際河流水資源保護性、可持續性開發利用,在發電、供水、灌溉、防洪等方面發揮出綜合效益,有效解決了共建地區的電力短缺問題,助推其實現產業轉型與升級,創造出大量就業機會,為其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也成為中國推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舉措。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地球將生命聯系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共同體,而“水”成為其中的關鍵紐帶。世界各國需共同攜手,合作共贏,有效推動流域可持續發展,實現各國長遠利益最大化,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