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岳圣淞(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院副研究員)
特朗普政府時期出臺并延續至今的“印太戰略”被普遍視為美國為應對中國區域影響力提升而作出的關鍵戰略調整。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總體上承襲了前任政府“大國競爭”的戰略導向,將印太地區錨定為中美戰略博弈的核心場域,意圖通過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科技、人文等領域的政策協同展開全方位對華競爭。盡管美方強調“印太戰略”的實施符合域內國家“共同利益”,且旨在建立“自由與開放”的地區秩序,但無論是從其政策目標與資源投入的匹配,還是從政策手段與行動策略的選擇來看,“印太戰略”都呈現出鮮明的單邊主義和霸權主義特征。美國“以印太之名、行遏華之實”的戰略企圖,決定了其“印太戰略”的持續推進將對亞太區域穩定構成系統性挑戰。
政治挑戰:泛化地緣概念,渲染價值對立,干擾地區生態
無論從理論、歷史還是現實角度看,國際社會對“印太”概念的認知并非約定俗成、毫無爭議。在中美博弈持續深化的背景下,美國大力推進“印太戰略”無疑為“印太”概念增加了濃厚的地緣博弈色彩。在固守冷戰思維的美方決策者看來,以“印太”取代“亞太”不僅可以大幅拓展對華競爭的空間,為美國及其盟友深度介入區域事務提供借口,而且能夠實質性提升美國全球同盟體系在該區域的資源整合與協同能力,使其以更低的戰略成本打造以美國為中心的區域秩序。自“印太戰略”提出以來,美國在歐洲、大洋洲的部分盟友頻繁介入亞太事務,不斷對亞太國家內部爭端“表達關切”“提供聲援”,導致地區局勢持續緊張。
在不斷渲染地緣博弈與實力對抗的同時,美國還在推動“印太戰略”的過程中更加強調“價值觀導向”,試圖將西式“自由民主”價值觀確立為衡量亞太地區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準繩”和“標桿”,以所謂“推進地區自由民主、反對干涉脅迫”為幌子,大肆攻擊中國的政治制度,抹黑中國的對外政策,破壞中國的國際形象。拜登政府上臺以來,持續加大對印太地區的外交資源投入,不僅頻繁與地區盟友、伙伴舉行雙多邊首腦會議,而且對域內國家和地區展開高頻次訪問,不遺余力對其展開價值觀輸出。在此背景下,中美價值觀差異被美國夸大為“關乎印太地區未來秩序”的“民主與專制之爭”。美國無視地區國家發展水平與現實利益訴求,以意識形態劃界強行推動地區秩序改造,其結果只能加劇地區分裂態勢,動搖區域穩定基礎。
安全挑戰:推動地區安全架構“北約化”,加劇地區安全困境與沖突風險
安全議題始終是美國“印太戰略”的核心。近年來,面對自身區域影響力和相對實力下降的現實,美國竭力渲染“中國威脅”,試圖將中國塑造為“破壞區域安全秩序和國際規范的挑釁者”,一方面引發域內國家的安全關切,另一方面為其深度介入域內事務提供法理上和道義上的依據。為提升對華競爭的“非對稱優勢”,美國還加速推進印太地區關系網絡建設,形成以美國同日韓澳菲泰五組雙邊同盟、美英澳和美日韓兩組三邊同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五眼聯盟”及多對“印太伙伴關系”共同構成的螺旋式上升的安全架構,確保“印太戰略”的政策實效觸及“印太地區的每一個角落”。
美國2022年最新發布的《美國印太戰略》提出,為防止本地區陷入“混亂和動蕩”,美軍將視印太為“優先戰區”,加速落實“太平洋威懾倡議”,大力推進“印太海域態勢感知伙伴關系”,明確將朝鮮半島、東海、臺海和南海局勢列為“首要安全關切”,并通過與域內盟友、伙伴國和北約盟友間開展高頻次、多領域軍事行動,不斷提升威懾強度,炫耀賣弄其維護區域秩序的能力。
盡管美國一再聲稱將致力于維護地區“基于規則的秩序”,確保“印太地區的安全與繁榮”,打造“更加透明、更具包容性的區域安全架構”,但不可否認,美國在“印太戰略”框架下開展的一系列政策布局已呈現出明顯的“北約化”傾向。在此背景下,部分亞太國家,特別是同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端的國家或采取更加冒進的機會主義策略處理對華關系,從而大大增加發生雙邊軍事摩擦和沖突的風險。大多數實力有限的亞太國家則在處理對美和對華關系時陷入兩難,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謹慎的策略予以應對。這必將進一步削弱區域國家安全合作的動力。
經濟挑戰:罔顧地區現實推動“去中國化”,加劇資源內耗、影響區域復蘇
拜登政府意識到,單純強調“印太戰略”的安全屬性,難以有效抗衡“中國日益增長的區域影響”。對于尚處于發展中階段的大多數域內國家而言,發展經濟、增加就業、提升民眾生活水平仍是其當務之急。基于此,為提升美國對印太地區的經濟影響,拜登政府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和“印太經濟框架”兩項經濟合作倡議,主要聚焦印太地區貿易促進、數字經濟和技術標準、供應鏈彈性、清潔能源、基礎設施及勞工標準等領域。為凸顯其相較“一帶一路”倡議的“獨特優勢”,美國在倡議之初就為其確立了所謂“高標準”“重規則”“可持續”“強韌性”等屬性標簽,以標榜自身作為“傳統區域公共產品提供者”的“責任擔當”。但是,部分亞太國家對美國能否踐行承諾始終抱有疑慮。事實上,受國內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的影響,美國目前既不能加入或締結新的多邊自貿協議,亦無法向印太地區投入足夠的資金。其所謂的“高標準”“重規則”,實際上源于對西方發展經驗的生搬硬套,與域內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現實需求嚴重脫節。其所謂的“可持續”“強韌性”,意在推動“去中國化”的區域產業鏈加速形成。事實上,經過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中國已經成為域內產業結構、資源稟賦和基礎設施最完備的國家,并且已經牢固確立了自己在區域產業結構中的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美國執意推動區域產業鏈的“去中國化”圖謀不僅難以實現,而且還將對域內廣大外向型經濟國家造成難以承受的損失。受此影響,后疫情時期的地區整體復蘇進程勢將變得更加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