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孫君健(河南大學副校長,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教授)
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十年中,共建國家合作發展,成果豐碩。迄今,已有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舉辦3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立了20多個專業領域多邊合作平臺,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共商共建共享、開放綠色廉潔、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指導原則。“一帶一路”合作正從硬聯通擴展到軟聯通,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全球發展開辟新空間,為國際經濟合作打造新平臺,繪就了聯結世界、美美與共的壯闊畫卷,增進了共建國家人民的福祉。
共享信任成果,共建民心相通
“一帶一路”建設豐碩成果的取得,立基于共建國家彼此信任的確立和增強。共建“一帶一路”關鍵是互聯互通。而“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基礎。信任則是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礎和成果。如果沒有相互的信任,任何的互聯互通將缺乏持久存續的心理基礎。國家之間只有建立持久的信任,才能相互成為值得信任的朋友和伙伴。這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也是共建“一帶一路”未來所追求的共同目標。
共建“一帶一路”的成果,印證著彼此信任,彼此的信任將進一步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中強調,“只要大家把彼此視為朋友和伙伴,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贈人玫瑰則手有余香,成就別人也是幫助自己”。因此,“一帶一路”需要各國彼此信任、攜手共建,方可行穩致遠。
立足共同命運,克服信任挑戰
共建“一帶一路”,必須克服各種信任危機,持續深化民心相通。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面臨的挑戰并存。長期以來,以美國為核心的西方國家主導了國際社會的合作與發展。其所奉行的地緣政治、權力博弈等強調實力和對抗的理念主導了國際關系的思維方式。為了捍衛自身的權力地位,美國等西方國家往往通過單邊主義方式處理國際關系,不顧國際合作,采取強化聯盟體系、搞脫鉤斷鏈等破壞國際互信合作的行為。一些西方媒體也歪曲報道“一帶一路”共建,提出“債務陷阱”“新殖民主義”等虛假論調,導致一些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民眾的誤解。這些信任危機的存在,不利于深化共建“一帶一路”。“把別人的發展視為威脅,把經濟相互依存視為風險,不會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發展得更快。”
雖然深化互信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但共建國家應該立足“一帶一路”建設的成果,繼往開來,深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迎接共建“一帶一路”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新發展,共同建設一個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的世界,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加強民間合作,助力民心相通
共建“一帶一路”,政府是主導,民心相通的基礎則在人民,而民間組織則是各國人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習近平主席指出,“民間組織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設絲綢之路沿線民間組織合作網絡是加強沿線各國民間交流合作、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舉措”。加強民間組織合作,是增進互信,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徑。
與此同時,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提到“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小而美”項目與民生直接相關,在“一帶一路”從“大寫意”到“工筆畫”的轉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項目能夠具體到人、每一個家庭,讓更多百姓受惠。未來,“小而美”的項目會成為民心相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促進中國與共建國家人民的友情。
面對各種挑戰,民間組織在促進共建國家開展人文交流、消除誤解、實現民心相通、建立互信機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落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主席聲明,特別是《“絲路心相通”共同倡議》上,民間組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第一,開展文化交流活動。民間組織可以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如文藝演出、展覽展示等,促進共建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這些活動可以幫助當地民眾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從而消除誤解。例如,中國和波蘭共同定期舉辦的“中波文化年”活動,通過音樂、舞蹈、美術等形式的交流,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第二,推動教育合作。民間組織可以通過資助獎學金、派遣教師等方式,加強與共建國家的教育合作。這有助于培養更多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為共建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支持。比如說,中國的“一帶一路”大學生交流項目,每年選派數千名學生到共建國家留學,促進了兩國之間的人才交流和學術合作。第三,促進民間團體間的交流與合作。民間組織可以積極推動共建國家民間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如商會、行業協會等。通過搭建合作平臺,促進各方之間的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為共建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譬如,中國和泰國共同建立的“中泰民間商會”,通過開展經貿、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兩國企業之間的互利合作和共同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應始終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我們要樹立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未來共建“一帶一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民間組織在促進共建國家人文交流、消除誤解、建立互信機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加強民間交流與合作,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更加堅實的社會基礎和民意基礎。
讓我們攜手合作,共同為“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充分發揮作用,共享信任新成果,為增進共建國家人民福祉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