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黃日涵(華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漫步塞納河邊,到處洋溢著奧運的氛圍。毋庸置疑,和平的環境是人們追尋的最低幸福。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兩場地緣政治危機,讓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未來的世界將走向何處?成為一個全球性話題。
沒有和平就很難有發展,借參加第二屆中法全球治理論壇的機會,筆者在與法國智庫、學者等各界交流中深刻感受到來自歐洲的擔心。這種擔心主要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是擔心俄烏沖突長期持續看不到終點,將進一步影響自己的生活;二是擔心巴以沖突的外溢效應,將引發歐洲內部分裂沖擊歐洲的未來;三是擔心2024年美國大選后“特朗普浪潮”重來,導致歐洲成為被拋棄的對象。
受俄烏沖突遲遲未能結束和經濟通貨膨脹等多重影響,法國智庫普遍對當前法國及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形勢感到沮喪:一方面歐盟及歐洲多國政府在繼續軍援烏克蘭還是促成俄烏沖突停火和談的抉擇上陷入進退兩難;另一方面,許多歐洲民眾對援助烏克蘭與俄羅斯作戰這個“無底洞”已深感疲倦。在歐美合作方面,雖然“大西洋同盟”派的聲音在拜登政府任期內成為美歐政治外交中的主流,尤其是在拜登政府的供應鏈“友岸外包”策略下,歐洲國家參與了美國構建的“小院高墻”,但是歐洲也逐漸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被美國的政治影響所裹挾。前世貿組織(WTO)總干事拉米認為俄烏沖突已經兩年多,目前美國政治動蕩、政策多變,歐盟和德國選舉都存在不確定性,法國也意識到必須和中國合作。中法和中歐關系應該翻開新的一頁。
在5天的訪法交流行程中,筆者深刻感受到中法關系正悄然發生一些變化,與過去一段時間相比,法國各界更加愿意傾聽來自中國的聲音。
在巴黎舉行的第二屆中法全球治理論壇,讓筆者的這一感受得到了驗證。“建設與維護和平,打造多極世界”這一主題,在論壇中成為中法雙方的共識。眾所周知,“亂中獲利”機會主義以及“陣營對抗”思維仍然在當今世界一定范圍內泛濫,全球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在此次論壇的討論中,法國學者提到,焦慮感其實并不僅僅存在于歐洲,在全球其他地區的不少人都仿佛行進在迷霧中。而且,由于各種地緣政治和社會發展等因素的疊加導致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也進一步加劇了矛盾的爆發。此外,在討論中,中法學者達成的一項共識是,當前全球范圍內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迭出,單靠任何單一國家都無法獨自面對這一世界性難題,法國希拉克總統時期亞洲事務顧問蒂里·達納認為,軍事沖突不符合目前全球的主旋律,多邊的問題必須多邊解決,而且首先各自要做到“自掃門前雪”,美國應該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法國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院院長帕斯卡爾·博尼法斯則表示,法國應該成為中美之間的橋梁,擴大中法雙方共同利益。
世界正處于十字路口,未來會呈現什么樣的面貌,取決于今日的選擇。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將成為全球都需要直面的時代之問。法國前總理法比尤斯認為,個別國家的單邊主義對全球安全、經濟和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在防止核擴散以及推動多邊主義框架上,中法應該找到共識,通過多邊合作尋找解決方案。法國前氣候談判大使、歐洲氣候基金會首席執行官洛朗斯·蒂比亞納認為,中法應該發揮合作的精神,超越本國,放眼世界。
無獨有偶,在筆者走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總部設在巴黎)、法國橋智庫等機構時,也能感受到他們對于當前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憂慮,每當討論到“特朗普現象”時,法國學者臉上的表情就會格外地耐人尋味,而他們心里或許更是五味雜陳。此外,包括筆者在內的中方學者與這些智庫機構的學者研討時,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的解決路徑也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但在談到經濟發展、氣候變化等議題時,法方學者都認為必須加強與中國合作,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當前推進中法關系和中歐關系的提升需要雙方建立深層次的互信,互信的建立不僅體現在官方層面也同樣體現在民間層面。“行勝于言”,只有通過一個又一個具體的項目,一次又一次坦誠的對話,一位又一位民眾的實地交流,才能更大范圍地打開心結。當前,歐洲一些政客和媒體渲染“去風險”概念,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浪潮日益成為阻礙大國關系發展、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穩定性因素。
新形勢需要放開思想,如果仍被常規思路所桎梏,中法關系、中歐關系難以突破現有的一些約束。法國總統馬克龍坦言,歐洲不管是在安全還是經濟議題上都離不開中國。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在巴黎街頭隨處可見以慶祝60周年為主題的海報。在筆者與法國多位學者的溝通中,對方都提到為了取得更好的溝通效果,探索新方式方法,創造更多的寬領域、多層次的交流機會,通過經貿往來夯實基礎,通過旅游、教育、文化活動擴大了解,增信釋疑,才能解決當前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法國的春天,繁花似錦。我們也同樣期待中法關系和中歐關系迎來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