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6月1日,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教研部、科研部聯合舉辦“‘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學術研討會。來自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多位專家學者就會議主題展開討論,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長(副院長)李毅教授、李文堂教授出席會議。
李毅在專題發言中指出,“第二個結合”具有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三方面的重大哲學意義,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這要從世界觀和價值意義上理解,二者作為“魂”和“根”,缺一不可。“第二個結合”立足于對中華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深刻概括,體現著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鮮明價值追求,要勇于打破西方文化迷思,鞏固文化主體性。要結合實踐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真理之光激活中華文明的基因,充實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兼收并蓄人類文明一切有益成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
會上,校內外專家學者圍繞相關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并形成了多方面的成果和共識。
首先,與會學者就“第二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的關系進行了研討。學者們指出,正是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的傳入,激活了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激活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生命力與創造力,使中華民族在精神上由被動轉化為主動,進而開啟了時代的精神創造。“第二個結合”則進一步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拓展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從本質上使文化主體性更加鞏固。學者們還強調,中華文化主體性的重建和鞏固,以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特征,黨的文化領導權正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根本保障。在推進“第二個結合”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如此才能確保“結合”的正確方向,并在新時代捍衛和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
進而,學者們認為,理解“兩個結合”與文化主體性應具有文明與歷史的思維。“第二個結合”作為又一次思想解放,具有中華文明史、人類文明史的宏闊視野,為解決古今中西之爭、打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根脈、闡明人類文明發展規律提供了理論基礎。從長時段中華文明史來看,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經由漫長的歷史建構而成,也在近代經歷了失落。近代中國遭遇的文明危機,使得重建和鞏固文化主體性成為關系中國道路選擇的重大命題。“第二個結合”正是對這一歷史命題的深刻回應,其立意在于實現強國復興與精神自主,將新時代的文化發展同中華文明的承續結合起來,將新時代的中國道路與中華五千多年的文明道路一氣貫通,既解決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問題,又解決了中國道路的正當性問題,并通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進一步以中華文明的自我更新塑造新的文化主體性,熔鑄了現代中國人的精神生命。
此外,與會專家還關注到了“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意義。“第二個結合”的評價標準應體現為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進中國改革發展與現代化進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現實要求。同時,中國漫長歷史與深厚文明所蘊含積淀的豐富國家治理傳統經驗,正是以“第二個結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可資利用的寶貴資源。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深刻把握中國的文化國情,深入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規律,找準“第二個結合”視域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切入點,有助于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實現國家治理的與時俱進。另一方面,當今中國大地上涌現的每一個生動實踐,也恰恰彰顯著“第二個結合”的“正在進行時”,需要我們不斷挖掘和闡釋其背后的理論內涵。對此,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也應更好擔負起學術責任和政治責任,在黨的創新理論中做出更大貢獻。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