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張翔(西南財經大學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
近年來,全球金融風險呈現復雜化、多樣化的特征,地緣政治沖突、債務危機、經貿摩擦、氣候變化等因素加劇了金融體系的不穩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報告指出,全球60%的經濟體面臨債務風險上升。為應對這些挑戰,各國紛紛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從加強監管到推動國際合作,形成了多樣化的風險防控體系。歐元區國家在歐債危機期間成立的歐洲穩定機制有效維護了整個歐元區的金融穩定。
全球金融風險影響下的歐洲穩定機制產生。全球金融風險是指可能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和經濟體造成負面影響的各種不確定性和潛在危機,主要包括市場風險、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以及系統性風險。全球金融風險具有五個顯著特征:高度互聯性使得一個國家的風險容易傳播到其他地區;復雜性增加了風險評估和管理的難度;不可預測性使得市場和經濟環境的快速變化難以預料;政策影響(如貨幣和貿易政策的變化)可以迅速影響全球金融市場;心理因素則使得投資者情緒和預期顯著影響市場波動。
2010年至2012年間,歐債危機嚴重影響了歐元區多個國家,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應運而生,為遭受危機的歐元區國家提供財政支持,成為遏制歐債危機蔓延不可或缺的防火墻。2012年10月,永久性的歐洲穩定機制取代了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并在應對新冠疫情、烏克蘭危機等沖擊中均發揮了關鍵作用。
歐洲穩定機制應對全球金融風險的關鍵舉措。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宏觀審慎監管在應對全球金融風險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逆周期調控、防范系統性風險、改善貸款標準等。歐洲穩定機制旨在識別和管理系統性風險,鼓勵成員國建立統一框架,增強對金融市場波動的抵御能力。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包括對各類金融機構和市場的全面監測,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識別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同時,該框架要求制定緩解措施,包括提高資本要求、限制貸款增長或實施逆周期資本緩沖等政策。這些措施旨在增強金融機構的韌性,確保其在經濟下行時依然能夠維持正常運作。
完善金融安全網。完善金融安全網主要通過風險緩沖與穩定、增強市場信息透明度、保護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防控全球金融風險。歐洲金融穩定機制為希臘、愛爾蘭和葡萄牙等國家提供了數百億歐元的貸款,幫助這些國家在短期內滿足其財政需求,防止了債務違約。這些舉措增強了市場對受援國的信心,降低了融資成本,穩定了金融市場,防止了恐慌性拋售。同時,援助附帶了嚴格的改革條件,促進了受援國進行必要的經濟和財政結構調整,提高了治理水平和財政可持續性。
推動跨境監管合作。推動跨境監管合作是有效防控全球金融風險的關鍵舉措。通過加強國際協調與合作,可以更好地應對復雜的全球金融環境,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與安全。歐洲穩定機制通過定期舉行會議和工作組,促進信息共享和政策協調,成員國可以交流各自的監管經驗和風險評估,確保各國在應對措施上的一致性。此外,歐洲穩定機制支持建立跨國統一的監管標準,減少監管套利的可能性。例如,推動金融機構遵循共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動性標準,確保它們在不同國家之間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創新科技監管工具。目前,人工智能(AI)方興未艾,創新科技監管工具不僅能提高監管效率,還能促進金融系統的安全與穩定。歐洲穩定機制推動建立監管科技(RegTech)平臺,利用自動化和智能化工具,簡化報告流程,降低合規成本,使金融機構能夠將更多資源投入到創新和核心業務中。同時,歐洲穩定機制還關注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在金融監管中的應用。區塊鏈技術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為交易記錄和合規審查提供了新的手段。這不僅提高了監管的效率,也增強了市場的信任度。
歐洲穩定機制應對全球金融風險的啟示。從單一到協同,構建多層次治理框架。歐洲穩定機制防控全球金融風險的實踐表明,傳統以單一國家為核心的監管模式已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系統性風險。各國在完善國內監管框架的同時,需定期評估金融系統的穩定性,識別潛在的系統性風險。面對全球金融市場的高度互聯,通過國際合作與協調,推動宏觀審慎監管標準的統一。多層次的治理機制應超越臨時性危機應對,轉向制度化、常態化的合作模式,通過信息共享、政策協調和聯合行動,形成風險防控的全球合力。
從被動到主動,強化風險防控的前瞻性。歐洲穩定機制提供了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轉變范式。當前更加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要求各國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監測和應對上采取更積極的措施。監管機構通過建立前瞻性的風險監測機制,可以實時分析金融市場的動態,識別潛在的風險隱患。這包括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市場數據進行深度分析,以預測可能的風險事件。監管機構制定應急預案和危機管理流程,可以在風險發生時迅速反應,減輕其影響。主動防控還需要加強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合作,政府、金融機構和消費者應共同參與風險管理,分享信息和經驗,形成合力。
從孤立到融合,推動監管標準的國際化。歐洲穩定機制積極與IMF等國際金融機構合作,參與國際監管框架制定,促進監管技術標準趨同。國際化的監管標準能夠提升全球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信任度。融合標準化的監管要求使得投資者和消費者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理解金融產品和服務。通過推動監管標準的國際化,各國可以建立起一致的監管框架,減少套利空間,從而有效降低風險的跨境傳播。各國應鼓勵金融科技創新,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監管效率。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實時監測和風險評估,從而增強金融系統的韌性。
從效率到公平,實現全球治理的包容性。傳統的金融治理往往側重效率,忽視了公平性,導致財富分配不均和社會不穩定。歐洲穩定機制兼顧了成員國的經濟實力差異,維護了歐元區的團結。因此,全球金融治理需要關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利益。發達經濟體與新興市場經濟體在金融體系和風險承受能力上存在顯著差異。通過建立更具包容性的決策機制,確保各國聲音得到重視,有助于形成更加平衡的政策。加強國際合作,提升透明度和問責制,能夠增強全球治理的有效性。各國應共同制定包容性政策,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公平,防止系統性風險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