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從最初接觸黨史資料,到深入研究毛澤東思想,再到專注于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研究,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李蓉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黨史研究的深厚情感,默默耕耘數十載,始終秉持“實事求是”的準則,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
李蓉師從著名黨史專家鄭德榮,在三十多年的治史生涯中,她遍覽海量文獻檔案,實地走訪眾多歷史事件發生地,與當事人進行深入交流,在史料的考辨和記錄中不斷修正、更新、豐富歷史的細節。她參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修訂和簡史撰寫工作,主持完成兩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并相繼出版《中共六大史》《中共七大史》《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史》《第二次國共合作史》等多部學術著作。
其中,《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以扎實的史料積累為支撐,全景式呈現全民族抗戰歷程,既凸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也客觀記述國民黨正面戰場的重要貢獻,展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研究成果,既還原了歷史本貌,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亡時刻的使命擔當。
談及該書的寫作背景,李蓉認為,中國抗戰是全民族眾志成城、奮勇抗戰取得的偉大勝利,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都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包括世界上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都給予了援助和支持,我們應該客觀記錄和展示各方力量的參與,充分體現全民族的艱苦奮斗。當時的中國國力衰微、內外交困,卻能夠打敗窮兇極惡、經濟和軍事力量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可見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華民族是來之不易的。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犧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爭,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斗爭,展現了中華民族全民族共同努力奮斗的偉大力量。為此,她在書中詳細記述了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東北愛國官兵和東北民眾的反侵略斗爭、1933年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的抗日斗爭、宋慶齡等愛國民主人士及上海文化界救國會組織的抗日救亡運動等史實,全面、客觀地描繪了全民族抗戰圖景。
面對不斷發掘的新史料,李蓉始終以嚴謹的態度深入研究——無論是記錄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還是追溯愛國志士在抗戰中的英勇壯舉,亦或是展現普通人的生平事跡,她都視之為承載歷史啟示的教科書。在她看來,黨史研究是永無止境的事業,隨著史料的持續發掘,研究者必須以“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斷更新知識儲備。“做研究,永遠要盡可能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歷史,才能確保研究結論立得住腳。”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銘記那段艱苦卓絕的抗戰歷程,傳承和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在新的歷史征程上仍然意義重大。當下,高校以及中小學積極開展思政教育,在此過程中,如何利用好紅色資源,成為關鍵。李蓉認為,短視頻已成為重要的宣傳手段之一,以延安為例,毛主席舊居、中共七大會址等,都通過新媒體得到廣泛傳播。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許多抗日英烈的事跡也被重新整理和宣傳,他們的犧牲地點、生平經歷等信息得以呈現,其中不乏眾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學校和相關機構通過整理這些遺跡資料、宣傳抗日先烈事跡,進一步豐富了思政教育的內容,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各類紀念場館采用沉浸式的宣傳手段,使觀眾能夠更直觀、深入地感受歷史;場館還積極培養學生志愿者擔任小解說員,為觀眾講述抗日故事。“這些創新形式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限制,將思政教育拓展到紀念館里、烈士墓前,甚至是重要戰役的發生地等場所,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真實場景中感受歷史,極大地增強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光明網記者郝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