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制造強國、信息傳播、田野調查、鄉村振興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盛朝迅: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盛朝迅認為,要加強政策協同,一體推進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物質技術支撐。高端化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方向。加快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制造領域原創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以技術創新引領新領域新賽道產業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大對重大裝備和關鍵產品的支持,突破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短板,支持首臺首套首版次自主創新產品市場應用。加強質量、品牌、標準和市場渠道建設,支持制造業企業向產業鏈上游研發設計和下游服務環節延伸,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智能化是贏得國際競爭優勢的新賽道。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研發投入,突破核心技術瓶頸,加快研發智能裝備和工業軟件,提高智能制造自主可控能力。要在市場準入、要素配置等方面創造條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金融支持、平臺支撐、人才培訓等政策手段,降低中小企業智能化轉型成本,支持中小企業大膽創新。加快制定與智能制造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統一數據格式、接口規范和通信協議,促進智能制造系統的互聯互通和協同發展。綠色化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推動技術、裝備、產業、體系協同發力,促進制造業全鏈條綠色低碳轉型。
摘編自《學習時報》
【郭友兵:守護構建精神世界、理解生命價值的能力】
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郭友兵認為,社交媒體平臺、即時通信軟件、短視頻應用、資訊聚合工具帶來信息洪流,蘊含著一種深層的、具有解構性質的力量。這種彌漫的“碎片化生存”,不僅改寫了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更在微觀層面悄然重構人類的精神結構與認知圖式。個體作為守護精神深度的首要行動主體,重掌“注意力主權”刻不容緩。這要求個體從被動的信息消費者轉型為數字生活的清醒駕馭者——實施有意識的“認知資源管理策略”,為移動應用設定嚴格的功能邊界與使用時限,主動為深度閱讀、系統性學習、藝術審美、凝神反思以及基于現實生活的真實互動預留不受干擾的“認知靜默時間”。專注能力的恢復性訓練需要刻意練習,通過正念冥想實踐、深度閱讀習慣養成、堅持“單任務處理”認知模式,逐步修復被碎片化進程損傷的持續性專注能力。作為形塑信息環境的關鍵力量,技術平臺與信息服務提供商,必須超越商業價值最大化的單一價值取向,承擔起與其影響力相匹配的社會責任。相關部門應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確保法規條文落到實處,為青少年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在社會層面,應積極倡導對深度思考能力與嚴肅文化內容的尊重,鼓勵文化機構、主流媒體、知識傳播平臺創作傳播優質內容,共同抵御過度碎片化、泛娛樂化對文化生態的侵蝕。
摘編自《光明日報》
【陳思宇、田明孝: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田野調查】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學刊》編輯部副研究員陳思宇、研究員田明孝認為,AI在數據分析效率和復雜建模領域帶來了社會科學研究的新突破,跨越時空距離的研究方法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與應用,但是,數字工具分析無法代替社會事實觀察,人工智能無法取代人們對事物之間聯系的思考與想象。依托田野調查,我們能夠更具深度且真實地認識社會和我們自己。研究者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可以收集到大量分散化的材料,但證實、歸類與利用的責任都歸屬于研究者本人,研究者作為主體應對材料進行全局把握與優化。這就要求研究者返回現實生活進行驗證,在田野調查的“實體空間”中觀察、聯系“現實世界”,增加研究者作為行動者對于巨量研究材料的解釋力與掌控感。人工智能研究工具能夠幫助統計各種詳細的相關數據與指標,但現代化并非抽象的從落后到先進的線性演化過程,在現代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社會主體與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發生著多重變化,僅靠理性分析無法洞察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容和多層意蘊。研究者在訪談和觀察中挖掘他者的日常生活邏輯,思考田野經驗與經典社會理論之間的關系,理解、重現與追溯文化密碼,同時加入自身樸素的價值與情感理解,繼而深描一幅幅生動的、滲透著文化傳遞與文明傳承的“他處”畫卷,最終實現人與文化、社會之間的互動與交融。
摘編自《中國社會科學報》
【馮丹萌: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馮丹萌認為,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是推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環節,也是強化縣域經濟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城鄉不斷融合,鄉村產業發展的本質是要構建一個空間互補、交通互聯、服務共享的一體化空間。第一是內圈層,即中心城區或城市中心區,以第三產業為主,商業、金融、服務業高度密集。第二是中圈層,即城市邊緣區,以二產為主,并積極發展城郊農業。第三是外圈層,即城市影響區,土地利用以農業為主,是城市的水資源保護區、動力供應基地、假日休閑旅游之地。發展壯大惠民產業,需要前瞻性布局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有條件的地方,要適度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康養、運動體育、倉儲等產業。縣域作為聯結鄉村和市場的重要載體,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核心抓手。我國縣域數量多、類型復雜,各縣域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文化傳承、生態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也決定了縣域產業的多樣化發展模式。在這一背景下,鄉村只有結合自身特點,打造特色產業,才能有效實現增收致富。促進實現共同富裕,通過發展產業帶動農民增收是關鍵。通過空間格局擴大提升產業規劃的戰略性,通過生產要素集聚達到產業效應的提升,通過多主體聯合合作達到聯農帶農的切實效果。
摘編自《光明網》
(光明網記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