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實干興邦”、“第二個結合”、人才、綠色消費、“兩山”理念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韓振峰:以“實干興邦”的新擔當新作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韓振峰指出,“實干興邦”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們黨治國理政經驗深刻總結得出的富有深邃哲理的重要論斷,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目標堅定前進的響亮號角。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提出并反復強調“實干興邦”?這是因為“實干興邦”既有重要歷史依據和現實意義,也有重要思想基礎和理論價值,是順利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斷向宏偉目標邁進的大道正途。從歷史和現實來看,我們黨100多年的奮斗歷程和寶貴經驗告訴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所取得的一切偉大成就,都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拼出來、干出來的。新時代新征程,把黨和國家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仍然需要大力弘揚反對空談、強調實干、注重落實的優良傳統,以干為先、以干破局、以干制勝。從理論上看,反對空談、強調實干,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內在要求。任何離開實踐的認識和理論都是空洞的、無用的,只有在實踐中苦干實干,帶領人民群眾一步一個腳印地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精神力量與物質力量,才能最終達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實干興邦”蘊含的深邃哲理和豐富內涵,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干興邦”的重要論述的前提。“實干興邦”,“邦”指的是國家命運、前途,“干”就是實踐和行動。“實干興邦”強調必須通過“干”,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奮力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堅持實干興邦、干字當頭,奮發有為、攻堅克難,就一定能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書寫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優異答卷。
摘編自《人民日報》
【何虎生:在“體用貫通”中深化“第二個結合”的歷史自覺】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紀檢監察學院教授何虎生表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這個重大命題本身就決定,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堅守好這個魂和根,是理論創新的基礎和前提”。只有深刻理解“魂脈”與“根脈”所內蘊的理論特質與價值品性,才能更好把握二者在“第二個結合”中所呈現的具體的、歷史的有機融合與相互貫通,切實把握“體”的統一,從而在相融相通中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表達與實踐內涵。二者以其自身的開放包容性統合了不同觀念來源的文化差異性,形成了相融互補、相得益彰的緊密結合。二者以文化的內在契合性探索了符合時代發展的理論創新,激發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活力。如今,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形態的目標任務賦予“第二個結合”以“用”的旨歸,回應了“為何結合”的理論命題、延伸出“結合何為”的時代使命。新征程上的“第二個結合”不能止步于“拼盤式”的簡單嫁接,而要在有機結合中創造新的文化生命體。雙向激活、互相成就是“第二個結合”的實踐指向。強基固本、互鑒共構是“第二個結合”的現實依歸。要在“體用貫通”中深化“第二個結合”的歷史自覺。這就需要以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為依托,既充分把握“體”又自覺彰顯“用”,在明體達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第二個結合”的歷史自覺,通過處理好理論與實踐、守正與創新、自主與開放的辯證關系,更好推進“第二個結合”。
摘編自《光明日報》
【劉松博: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驅動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教授劉松博認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局勢紛繁復雜,發展競爭的本質早已超越物質資源層面,成為一場關乎智力資本和創新活力的深刻較量。在這一背景下,需要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激發其磅礴偉力,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首先是深刻領悟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的內涵和意義。人才資源具備不可替代的創新驅動內核。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其根本支撐在于擁有一大批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人才資源還具有自我增值的乘數效應。高水平人才不僅能創造巨大價值,更能培養帶動更多人才,形成“滾雪球”式的人才生態鏈。其次,堅持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期,必須毫不動搖將黨的領導貫穿人才工作的全過程、各方面,確保人才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政治方向前進。再次,深入推進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人才活力競相迸發,關鍵在于打破束縛其發展的體制機制壁壘。改革的核心在于“松綁”與“激活”。堅決打破“四唯”的僵化評價窠臼,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全方位構筑高質量人才自主培養體系。解決高層次人才供給的根本之道在于自身培養能力的提升,打通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從學校教育到社會實踐的全鏈條。最后,構建開放包容的人才發展環境。加速破除人才流動的制度性壁壘,深化簽證、居留、工作許可等制度改革,為高層次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提供更便利的“綠色通道”和長期穩定的居留預期。
摘編自《學習時報》
【李巖:同步推進消費升級與綠色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李巖指出,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既是擴大內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舉措,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路徑。現實生活中,綠色產品因其在設計、生產等環節為降低環境影響而增加成本,往往存在一定溢價,該溢價很大程度上會制約消費者的綠色購買行為。只有縮小綠色產品溢價與消費者支付意愿的差距,才能更好調動綠色消費積極性,這需要政府和企業形成合力。為此,我國正在全力通過政府補貼、以舊換新等措施激活綠色需求。在生產端,企業也在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目標管理,努力降低綠色產品的溢價水平,讓更多消費者愿意買、買得起、用得起。但由于消費者個體在年齡、認知、受教育程度以及收入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其綠色消費的意愿與實際行為之間差距仍然較大。因此,在推動綠色消費的過程中,協同強調環保價值和私人屬性更易被消費者接納。同時,不同消費群體的綠色訴求不盡相同,需制定精細化市場策略。總之,綠色消費涵蓋消費領域的各個環節,與傳統消費是相互替代的,也就是說綠色消費不是消費者唯一的選擇,只有消費者感到性價比合適,以及相對更加便利時才有可能實現替代。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在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上持續發力,這樣必將同步推進消費升級與綠色轉型,讓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鮮亮。
摘編自光明網-理論頻道
【郇慶治:深刻認識“兩山”理念的理論意涵及時代價值】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郇慶治指出,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題,“兩山”理念包括如下三個構成性要素或理論觀點:建立基于“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哲學本體理念和“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現實實踐目標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原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戰略(政策)的協同推進;自然生態財富向經濟社會財富的科學合理轉化。實質上,“兩山”理念論題的最大創新或貢獻,就是把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現代化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認識變成了一種現實實踐進路。從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角度來看,“兩山”理念所蘊含或指向的正是對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理論與政治意涵的踐行弘揚。“兩山”理念體現和彰顯了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認知處置所內嵌其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性質和背景語境。“兩山”理念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及中國政府對于自然生態保護治理議題的不斷深化的政治意識形態或環境政治認知,也就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更加文明科學的生態認知。“兩山”理念通向一種基于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適當關系的不同于資本主義基本制度的未來社會。總之,“兩山”理念其實就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在當代中國背景語境下的另一種形象化表達,強調通過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逐漸解決面臨著的諸多生態環境難題的同時,找到一條通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與自然、社會與自然關系新構型的現實進路。
摘編自《北京日報》
(光明網記者 劉夢甜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