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李鵬(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教授)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必須深刻洞察世界發展大勢、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深入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更好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謀劃好路線圖、時間表。
實現國家現代化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歷史任務。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僅僅用70多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其中,固然可以利用先發國家創造出來的技術、產品、資金、人才等條件,但如果沒有對趕超發展戰略的系統謀劃和長期堅持,是不可能實現這樣深度躍進的。
國家發展規劃是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設定國家發展目標,實施國家發展戰略以統籌社會資源,推進國家現代化事業的系統性、戰略性謀劃。伴隨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現代化進程,我們編制實施了14個五年規劃(計劃),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國家發展規劃內容實現了從初步完成工業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任務轉變,確保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
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要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進一步形成多層面、多維度緊密嵌套的科學運作機制:
第一,黨的領導是國家發展規劃制定和實施的根本制度保證。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逐漸形成了歷史方位、政治綱領、基本矛盾、發展戰略、重大規劃等一系列思想、理論、制度和政策為一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機制。在黨的領導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集中力量辦大事,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其中,居于首位的是黨對領導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方位、政治綱領和基本矛盾等關鍵理論命題的認知和確定,通過黨的代表大會制定的發展戰略規劃和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規劃綱要實施。經過黨內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過程反復討論,賦予發展規劃在國家治理中的合法性與連續性。
實踐證明,在黨的領導下科學編制并有效實施國家發展規劃,有利于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其中,“一五”計劃到“五五”計劃推動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六五”計劃、“七五”計劃推動基本解決溫飽問題,“八五”計劃、“九五”計劃推動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十五”計劃到“十三五”規劃推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四五”規劃推動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局起步。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通過新的五年規劃接續推進,將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編制“十五五”規劃,需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
一是準確把握世界格局演變態勢,統籌發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
二是深入研判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推進科技創新、企業創新、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
三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快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在改革創新中解難題、添活力、塑優勢。
第二,堅持問計于民,廣聚社會共識,制定以人民為中心的國家發展規劃。
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始終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新中國的發展戰略規劃,按照科學民主決策要求,遵循黨中央提出規劃建議、國務院編制規劃綱要、全國人大審查批準后向全社會公布實施的程序,充分凝聚全國人民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其間,有一條不變的主線,即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
在“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的編制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多場黨內外專題座談會,涵蓋企業家、黨外人士、經濟社會領域專家、科學家、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地方黨政領導、基層代表等各領域各階層人士,并通過互聯網就規劃編制向全社會征求意見和建議,生動彰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強大生命力。
其中,“十三五”時期,強調“以發展理念轉變引領發展方式轉變,以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發展質量和效益提升”,明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我們追求的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保岢觥氨3纸洕鐣】蛋l展,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系統闡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十四五”時期,圍繞“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在國家發展規劃的各項主要指標中,民生福祉類內容超過1/3;在102項重大工程項目中,有28項民生工程涵蓋教育提質擴容、健康保障、“一老一小”等內容,有效補齊了基本公共服務短板。
在“十五五”規劃編制中,要努力把社會期盼、群眾智慧、專家意見、基層經驗充分吸收進來,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期待,維護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實現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建議通過座談交流、實地調研、面向公眾問計求策等方式集思廣益,找準問題、吸收建議,進一步確保規劃落地見效。
比如,按照體現發展所需、民心所盼的要求,精心謀劃一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政策舉措和重大工程項目;加強重點內容研究論證,按照既積極有為又切實可行的要求,科學測算目標與指標。
第三,以立體規劃結構發揮系統整體功能,用高質量發展規劃高效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的實施。
國家規劃體系堅持下位規劃服從上位規劃、下級規劃服務上級規劃、等位規劃相互協調的原則,以國家發展規劃為統領,以空間規劃為基礎,以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為支撐。
其中,國家發展規劃闡明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規范市場主體行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指揮,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動綱領。作為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職能的重要依據,它需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安排,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回顧新中國史,除了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之外,五年計劃(規劃)都從上至下有效鋪開,體現了黨運用經濟計劃引領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十一五”時期,首次由“計劃”變為“規劃”,“五年計劃”更名為“五年規劃”,將規劃指標分為預期性和約束性兩類,增加了具有空間約束的主體功能區內容,規劃體制改革明顯加快,規劃體系進一步健全。
編制“十五五”規劃,有必要健全國家規劃體系、強化規劃銜接落實、優化規劃與宏觀調控聯動,促進各類政策協同發力、形成放大疊加效應,讓制定的規劃和政策體系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
比如,聚焦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任務組織編制一批國家級專項規劃、編制國家級區域規劃“十五五”實施方案,動態調整國土空間規劃,加強對地方規劃的銜接指導;做好指標銜接、任務細化、工程項目分解等工作,確保各級各類規劃在發展方向、主要目標、政策項目、風險防控等方面與黨中央要求保持一致。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謀劃“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著眼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要更好統籌國內和國際、當前和長遠、全面和重點、經濟和社會、戰略和戰術,合理確定目標任務、提出思路舉措,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