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這個表述強調了我們要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政府的經濟發展方略就是“穩中求進”,“穩中求好”,增長預期目標要低一些,而其他發展指標要“好”和“進”,突出體現為城鎮新增就業預期目標從2016年的“1000萬人以上”,提高至“1100萬人以上”,這是前所未有的就業目標,更加顯示了從“增長優先”到“就業優先”,特別是今年高校畢業生高達795萬人,實行這一方略不僅創造就業崗位,而且又提高了新增就業人員質量。
根據世界銀行提供最新的數據,2012年中國GDP(PPP,2011年國際美元)達到15萬億美元,到2016年上升至將近20萬億美元,增加了4.8萬億美元,相當與同期世界新增總量13.34萬億美元的36%,相當于美國的增量的四倍,那么中國穩世界穩,中國行世界行,中國進世界進。十幾年前美國那場信息技術泡沫,一打噴嚏全世界感冒,今天我們不能隨便打噴嚏了。中國大宗產品下跌以后第一個噴嚏打到澳大利亞了,現在逐漸恢復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已經不是原來的關系了。
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他的宏觀經濟指標包括CPI的上漲率、M2的增長率、社會固定資產的投資等等。特別要強調一點,我們已經從兩位數以上高增長的投資回落到一位數,至少2016年是7.9%,特別是民間的投資大幅度下降。今年可能會有所提高,另外從市場的主體的角度來看,中國仍然保持在10%,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使得我們經濟中看中用。什么意思呢?不光增長率看著好看,就是實實在在實實惠惠讓老百姓收入提高。
還要看怎么有效控制財政赤字率,這將是今后的重要風險之處。還有一些其他的指標,包括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又提出一千萬以上,實現易地搬遷達到340萬,這個是很難的目標了。在2016年通過戶籍改革約有1600萬人進城落戶,提高了我們的戶籍人口比例,那么今年還要實現1300萬人進城落戶,我們保守估計在1500萬人,加快了居住證全覆蓋的問題。這一點來看對那些農民工外來人口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將來還是要基于居住證來提供本地居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那么宏觀政策又進一步提出了很重要的觀點和意義,在原來積極財政政策增加了一個更加積極與有效,從財政赤字角度安排了3%,貨幣政策保持穩建適中(見表7)。
表7 主要經濟指標增長率(2011-2017)
(注:財政赤字率A:一般公共預算,全責發生制;廣義財政赤字率B: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至少是“三穩”:第一是增長率增長目標要穩,第二是就業要穩,第三是物價要穩,都是典型的宏觀經濟學中理想的狀態。經濟發展總是不平衡的,總是從不平衡到平衡,不均衡到均衡這個過程。報告還提出了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當時還沒有明確提出。但是討論到“十三五”規劃最后的時候,才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十三五”主線,可能也作為“十四五”規劃的主線,可能要花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實現供給側方面的改革和擴大內需。
這次總理的報告引人矚目的是適度擴大總需求,并提高有效性的觀點。我們從1998年以后,叫做積極擴大國內總需求。到2008年2009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時,也基本上是這樣一個方針,而后也造成了一些過剩的產能等等,才改變為從供給側。這次提出這個從需求側的角度來看,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還有相當大的投資空間,包括基礎設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