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作者: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姜飛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回顧過去五年,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提升國際傳播能力和中國國際話語權做了多次講話和批示,重點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從“講好中國故事”的視野來看待和邁上這樣一個新起點,體現在如下六個方面:
一個意識--“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認識起點。2013年10月,習近平再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無論從地理方位、自然環境還是相互關系看,周邊對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他特別指出,要對外介紹好我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此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也被載入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從近年我外交工作重點定位“大國重要,周邊首要”來看,借助“一國一策”傳播策略,這樣一個命運共同體意識構成講好中國故事的認識起點。
兩個階段--“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世界故事”成為相輔相成的邏輯起點和兩個階段。講好中國故事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兩個特征:從專注于講好中國故事階段,發展到在講好世界故事視野下講好中國故事階段;從運用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發展到運用國際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階段。這是問題的兩個層面,一個是戰略層面,一個是戰略指導下的戰術層面。二者互為開關,兼及表里。迄今為止,“講好中國故事”在平抑國際傳播中對中國的誤解方面,已初見成效。下一步,講好世界故事的邏輯下講好中國故事則是“固本培元”階段,在學會講好世界故事的前提下,將中國故事有效地編織進入歷史和國際故事版圖,將中國故事打造成歷史的和世界的文化版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這樣的視角下講述中國故事會更有效。這也是第二階段國際傳播規劃的方向指引--推動主流媒體轉變視野,把國際傳播理念前移,從單純講好中國故事,向“講好世界故事前提下講好中國故事”轉型,向把中央提出的建設世界一流媒體的戰略目標落到實處。
三個要求--“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內涵要求。2013年8月19日至20日,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時強調,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四種形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種大國形象”:“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形象”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向,也為新時期對外傳播指明方向。
五種范式--歷史故事、發展故事、執政故事、文明故事、天下故事,構成講好中國故事的五種范式。《習近平講故事》一書由人民日報評論部編寫出版,非常生動地描述了習近平同志講故事之“五道”,包括:第一,歷史故事,講清中國歷史文化變遷演進之“道”。2014年9月,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提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第二,發展故事,講清中國發展改革之“道”。第三,執政故事,講清習近平的治國理政,并參與世界治理之“道”。第四,文明故事,講清中西文明互鑒,推動人類進步和發展之“道”。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演講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第五,天下故事,講清中國外交思想中正確的義利觀。不管是“計利當計天下利”“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還是“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都體現出中國所秉承的正確的義利觀、發展多樣性、以及道并行不悖的和平發展觀,闡釋中國夢與其他國家和人民夢的目標一致性,推動相互理解、幫助和共同前行的愿景。
六大思路--“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實踐起點。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構建思路的表征和成果,要求用大傳播的理念指導中國故事。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要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這里面包含了講好中國故事的六大思路。相比媒體和媒介通過信息傳遞講好中國故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則是通過知識生產講述中國故事。因此,習近平有關發展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與講好中國故事是密不可分的。
講故事到更高的層面,更深地體現出來的是文化哲學的沖突。其實,每個中國故事的講述都離不開文化哲學的內蘊。一個新聞故事或者發展故事的講述,如果沒有較高層面的立意,沒有不具有一定抽象的思考和長遠的眼光,尤其是將眼光投放到歷史和文化哲學的層面上,故事就容易層面平庸,特色尷尬,沒有影響力,也是很自然的。因此,講故事的人群要從媒體擴展到學術研究,從信息生產領域演化到知識生產領域。這就需要鼓勵學術走出去。學者的交流,是一種知識生產,在某種程度上相比于媒體的信息交流,具有穩定性、長遠性和價值觀的內涵。鼓勵學術、學者走出去,不僅可以豐富和提高學術水平,還可以在中觀和知識層面影響國際同行,進而產生中心擴散效應,最大限度提升和鞏固國際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