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亚洲女优不卡啊啊,国产精品福利网红五月天,无语写真在线

English

【理論慕課】邱耕田:扶貧與共享發展

  【本課主題】

  扶貧與共享發展

  【主講嘉賓】

  邱耕田,中央黨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入選者,中組部“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出版了多部論著,在《中國社會科學》、《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了大量文章,在中央黨校曾為省部級、地廳級、縣處級學院講授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等方面的課程。

  【文字實錄】

  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在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后,近些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有所降低,但這并不并等于說中國經濟衰退了,而是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即由原來的重視數量、規模、速度而轉變為重視質量、效益和全面均衡的發展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的,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積極的變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實施了新的發展理念。

  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新的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及共享發展的實施,將使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更加具有公平正義性,能使中國的老百姓在國家發展中有更強的獲得感和更高的滿意度,還為我國發展提供了基本的追求方向。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本質要求。共享發展理念的科學內涵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全民共享,共享發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數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第二,全面共享,共享發展就要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第三,共建共享,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充分發揚民主,廣泛匯聚民智,最大程度激發民力,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動局面;第四,漸進共享,共享發展必將有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不均衡到均衡的過程,即使達到很高的水平也會有差別。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中國在共享發展方面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2016年,中國的人均GDP是8865美元,在世界上排名第69位。當前,我國已基本越過了低水平共享的發展階段,正在向高水平共享邁進,追求的是絕大多數國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行得好,當然,高水平共享還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權利和需求。

  解決貧困問題是共享發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一個國家還有大量的人口處在貧困狀態,顯然談不上共享發展、公平發展。有一位發展經濟學家,曾借用了“交通堵塞”現象形象地說明不平等發展的危害性問題。在兩個車道同時堵塞的情況下,如果一個車道的車開始移動,另一個車道的司機首先會感到寬慰,推測他們車道的車也將很快移動。但隨著他們的車被困得越久,他們就越有急迫感、焦慮感甚至失敗感。這個時候,會自然發生這樣的現象:那個被困住的車道的司機們將不得不強行進入另一個行駛中的車道,這樣就造成兩個車道的交通都被擾亂甚至出現交通事故。可見,如果一部分人長期不能享受經濟增長的成果,他們就有可能最終尋求方法來阻礙經濟的發展,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中國經濟呈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實現了7億多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世紀80年代的80%以上下降到2014年的7.2%,扶貧開發事業成績顯著。特別是近幾年來,整個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更是親自掛帥、親自出征,走遍了中國所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內50多次考察有30多次涉及扶貧,先后召開了五次跨省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反復強調脫貧攻堅,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6年4年間,中國已經累計減少貧困人口5564萬人,年均1391萬人,而今年則至少減貧1000萬人。5年平均下來,每年減貧的人數在1300萬人以上。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百分之十點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只有切實解決了貧困問題,中國的共享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目前,中國的脫貧任務還十分艱巨,習近平號召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因為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2020年的全面小康社會是中國政府的莊嚴承諾。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統籌全局安排,從制度角度予以扶持,改變傳統的“灌水式”“輸血式”扶貧模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找出貧困的根源,抓住貧困的根本,對癥下藥,精準扶貧。從制度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保障交通、水源、電力、通訊等基礎公共設施健全;完善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對因病致貧和因殘致貧的家庭給予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相應的救助機制;通過產業扶貧、移民搬遷、轉移就業、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等多項措施防止貧困代際傳遞,消除貧困根源;加大對貧困地區的關注和投入力度,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特點,進行相關項目的投資、開發、建設,充分調動當地資源,發揮當地的優勢,發揮地區主觀能動性,通過勤勞奮斗脫貧致富。

?

手機光明網

光明網版權所有

光明日報社概況 | 關于光明網 | 報網動態 | 聯系我們 | 法律聲明 | 光明網郵箱 | 網站地圖

光明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