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海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何樹全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2015年3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的正式發布和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的成功舉辦,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行動、從規劃到實施的標志性事件。
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逐漸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倡議變為共識,從愿景成為現實,建設成果頗豐。“一帶一路”倡議在世界和平與發展大潮中不斷升華,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信任和支持,關鍵項目和示范性工程紛紛落地生根,沿線國家人民有了越來越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一帶一路”倡議成果
“一帶一路”倡議強調的是“五通發展”,即政策溝通、設施相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年來,“一帶一路”的建設也是圍繞這五個方面進行的。
1. 政策溝通實則是政治互信,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政治基礎和國家信用保證。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我國與東歐國家、拉美國家和非洲國家的峰會、國家領導人的高層互訪,都是政策溝通的具體體現。五年來,我國已與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一帶一路”倡議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被納入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重要國際機制成果文件。
2. 設施聯通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內容和優先領域,也是基礎硬件。一個國家得以發展,必須融入世界、參與世界經濟。五年來,我國參與投資建設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港口、能源輸送管道等的建設,為這些國家和地區融入世界、參與世界經濟奠定基礎。2017年5月開通的肯尼亞蒙內鐵路(蒙巴薩-內羅畢)是一個極好的力證。日前,蒙內鐵路向西延伸的內馬鐵路(內羅畢—馬拉巴)也已開工建設。此外,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建設穩步推進,雅萬高鐵進入全面實施推進新階段;中緬原油管道投入使用;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建設按計劃推進;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突破9000列,到達歐洲14個國家、42個城市。
3. 貿易暢通和資金融通是經濟發展的體現與實現途徑。五年來,“一帶一路”建設經貿與投資合作成效明顯。我國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合作不斷擴大,形成了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國與沿線國家已建設80多個境外經貿合作區,為當地創造了24.4萬個就業崗位。截至2018年6月,我國在7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安排。已有11家中資銀行在27個沿線國家設立了71家一級機構。
4.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民心基礎,也是其獨特之處。文化是影響一國發展的重要因素,尊重彼此的文化與價值觀是互信交往的原則。五年來,國家和地區之間進行了多層次、多領域的人文交流合作,如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倡議等,為民眾友好交往和商貿、文化、教育、旅游等活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機遇。
“一帶一路”是一條什么路?
“一帶一路”是我國提出的不同于歐美模式的經濟全球化道路,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合作發展機制。
1.歐美式的全球化是承諾-協議-組織為平臺的模式,是各成員作出承諾、簽署協議、成立組織來推進;“一帶一路”是共識-共商-項目為平臺的經濟全球化模式,引領的經濟全球化是各參與國家和地區達成共識、持續共商、實施項目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不是所有參與國家和地區共同簽署一個一攬子協議,而是有關國家和地區可以有自己的合作機制。中國與東歐國家的“16+1”合作機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在互信的基礎上合作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2.“一帶一路”是一個對外開放理念。五年來,“一帶一路”的參與國家和地區不斷增加,遍及歐亞非、美洲加勒比海和大洋洲的國家和地區。7月,我國與紐埃、圭亞那、阿聯酋、塞內加爾等國家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
3.“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平臺。“一帶一路”不是封閉的,對參與國家(地區)和非參與國(地區)都是開放的。五年來,各個項目成果不僅惠及“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非參與國家和地區也受益匪淺。第一趟中歐班列的終點就是非參與國家西班牙的馬德里。中歐班列也連接了英國、德國、意大利等非參與國家,加強了這些國家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聯系、降低了貿易成本。返程的中歐班列和中亞班列,不僅把貨物運到中國,而且把貨物運到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如今,“一帶一路”倡議更加開放,不僅限于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還擴展到了網上絲綢之路、空中絲綢之路和冰上絲綢之路。目前,我國與125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政府間航空運輸協定。8月4日,中遠海運集團旗下中遠海運特運公司的“天恩”號貨輪,從江蘇連云港出發,取道“冰上絲綢之路”,經北極東北航道前往歐洲。這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如何共建“一帶一路”?
1.制定“一帶一路”共建規劃。“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實施,基本上都是宏觀的方案,很少涉及具體的規劃。要有效建設“一帶一路”,需要制定具體的規劃。這些規劃不僅需要國內各部門省市參與制定,也需要相關參與國家和地區參與制定。
2.適時轉變建設重點。五年來的“一帶一路”共建主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一帶一路”共建重點需要根據規劃的目標、路徑,在適當的時候發生轉變。這包括:從注重政策溝通轉向政策落地,建立貿易和投資等合作機制,使參與國家和地區實實在在地融入世界經濟;從基礎設施建設轉向兼顧新經濟,擴大跨國電子商務、信息網絡、數字經濟建設,使參與國家和地區更快捷地享受技術進步帶來的利益;從注重貿易往來轉向生產價值鏈合作,使參與國家和地區在生產、貿易和投資等方面融為一體,實現多贏;從以我國投融資建設轉向多方融資機制、貨幣穩定體系、投融資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使參與國家和地區從共商共建更為透明的環境與機制中受益;從教育交流與旅游合作轉向拓展到醫療、科技、創業與就業等民心領域的合作,使參與國家和地區人民共享“一帶一路”建設成果。
3.注重風險評估。在“一帶一路”倡議實施過程中,需要考慮各類風險并進行必要的風險評估。一些參與國家和地區存在地緣政治問題,或者將“一帶一路”政治化傾向等問題、政局和政策穩定性問題,等等,都應該有所研究和評估。此外,需盡早建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2018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為解決國際商事爭端走出了第一步。
總之,“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合作發展機制,五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為實現世界共同發展繁榮注入推動力量、增添不竭動力。未來,“一帶一路”倡議將繼續致力推動釋放各國發展潛力,讓各方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和“便車”,讓“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注腳。
[責編:鄭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