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調查問題加載中,請稍候。
若長時間無響應,請刷新本頁面
編者按: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聚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強大力量,中央網信辦與光明日報社共同組織“實踐新論·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答卷”網上理論傳播專欄,陸續在光明網推出系列理論評論文章和新媒體產品,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寶貴經驗,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特色和優勢,讀懂和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
作者:邵彥敏(吉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基地主任、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樸嘉成(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和人民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階段性勝利,中國在不斷發展前進的過程中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新征程的新的歷史高度,要更加清醒認識“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內涵,再創中華民族新的歷史輝煌。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彰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強大自信
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積累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并展現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強大自信。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道路自信。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集中體現了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思想精髓。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版。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關鍵一步”。中國共產黨立足中國國情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功探索,使得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進程,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跡。中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道路,有力證明了發展中國家現代化可以打破對西方的“路徑依賴”,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現代化道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理論自信。理論是行動的指南,沒有科學的理論就沒有科學的行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豐碩成果,是由于科學理論的正確指導。一直以來,現代化理論主要以歐美資本主義現代化作為標準,將現代化等同于“資本主義化”或者“全盤西化”,而發展中國家要想既保留自身文明特色,又走向現代化,就必須創新現代化理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始終是在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下進行的。中國共產黨能夠在堅持主流意識形態主導地位的前提下,注重開拓創新、與時俱進,始終把實現“小康社會”和“現代化”作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形成了一系列促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路線、基本制度、基本理論和基本方略,從而確保現代化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具有鮮明制度優勢的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全面系統地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 13 個方面顯著優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這些顯著制度優勢得到了集中充分的彰顯。尤其是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體現得十分充分。自“小康社會”構想提出以來,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堅持這一戰略目標,并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賦予小康社會更豐富的內涵、更高的實踐標準,通過制定和實施長期發展戰略,使之逐步得以實現。在領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的長遠戰略思維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顯著制度優勢,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一個重要原因,而西方國家受政治制度特別是選舉制度的限制,不可能進行長遠規劃和體現這樣的戰略思維。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充分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而這種特有的文化就成為民族親和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小康,是一個頗具中國人文色彩的概念,追求太平小康、期盼天下大同是中國的先人們的理想追求,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核心。中國共產黨在謀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恰當地借用了這一概念,并賦予其新的涵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契合了中華民族追求“天下小康大同”的家國情懷和心理取向,延續了中華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載著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這種厚重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使得小康社會這一提法在眾多的現代化理論中更具有中國特色,從而促使人們更加深入思考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優秀的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彰顯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大自信。
?。嫞簭堟面茫?/font>
二、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和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階段性勝利,但不是終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國依然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依然沒變,發展中新舊問題的交互纏繞依然會存在,這就意味著必須進行系統戰略謀劃。
第一,堅持黨對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全面領導。實現現代化,必須有“主心骨”,有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不斷提高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把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到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戰勝各種風險挑戰中去。未來中國現代化面臨的內外環境會更加復雜,要更好地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還需要不斷總結執政經驗、深化對執政規律的認識,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全面提升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水平,尤其要不斷健全重大突發事件預警和處置機制,提高駕馭風險本領。
第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理念。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關鍵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使現代化建設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其一,不斷縮小收入差距,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推動公共資源向困難群體傾斜。其二,縮小城鄉差距,推動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F代化進程必然伴隨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和農村人口的減少,這是客觀規律,但是中國 14 億人口的國情決定了沒有農業農村的發展和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由此,鄉村振興將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環節。其三,形成協同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由于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治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區域發展程度出現明顯分化,一些地區面臨較大困難、相對滯后,要發揮 “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通過中央統籌協調,不斷縮小區域差距,形成協同互補的區域發展格局。
第三,在文化自信和創新中走好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文化自信和創新是現代化強國的應有之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和創新。歐美是世界現代化發源地,至今仍然擁有眾多發達國家,歐美文化具備了文化壟斷優勢,并通過各種方式誘使后發國家接受其既定文化理念,放棄對自身獨立發展的追求。中國經歷了舉世矚目的偉大社會變革,取得了世界現代化史上的“中國奇跡”,奇跡的背后蘊含著長期積淀形成的中國文化基因。中國的現代化必須堅定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破除對西方文化和理論話語的盲目崇拜,在時代發展中不斷推進文化創新,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具備充沛生命力、產生廣泛影響力。一方面,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另一方面,要吸取和借鑒全人類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提供有力支撐。
相關閱讀:
【實踐新論】從脫貧攻堅到共同富裕:不斷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