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韓博(云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勞務協作、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鄉村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民穩步增收,而且關系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大局,必須把鄉村產業振興擺到重要位置。
夯實產業之基需完善生產設施
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是提升農業生產力的保障,是改善農民生活的基本途徑,是建設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推手。完善農業產業基礎設施需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加強農業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提高農機裝備水平,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防控和動植物疫病防治能力,保證種子、土地、農機裝備、防災控病等各環節均穩步提升。在強化耕地用途和規模管控的同時注重提升耕地質量,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完善水網配套設施,增加高標準農田比重,為“藏糧于地”提供基礎。
同時,還要因地施策加大農業機械補貼力度,加大地域性農業機械研發投入,注重發揮農民主觀能動性,鼓勵農民自主研發微型農業機械,保護農民知識產權。著力提升農村種養殖過程中設施農業比重,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注重水肥一體化、喂養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設備在農村推廣,構建高效、低碳、智能的現代農業發展基礎。
夯實產業之基需注重人才支撐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對此,一是要激發“存量”人才潛能,讓鄉土人才“香”起來。鄉土人才來源于基層、成長于鄉村,要善用大用鄉土人才,讓農業產業人才、技藝引領人才成為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領頭雁”。要大力發展鄉土人才專業合作社,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形成創業就業集群,讓廣大農民有更多務工增收的渠道。
二是要創新機制加快“增量”人才培育。一方面研究建立有效激勵機制和制定人才柔性引進管理辦法,引導各類高層次人才向鄉村集聚,積極鼓勵支持企業家、黨政干部、專家學者、技能人才、退伍軍人、外出務工人員等返鄉創業,用好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鄉村成長計劃,鼓勵高校畢業生到鄉村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等服務。另一方面注重本土人才素質提升,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注重鄉村科技人才培育,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發揮職業教育和科技下鄉作用,培育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增強基層勞動力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針對農業技術人員和農村各類實用技術人才,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設立“鄉村科技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壯大鄉村實用技術人才隊伍,讓更多勞動者掌握一技之長、讓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輩出。
夯實產業之基需強化金融服務
中央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強調金融支持農業,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對此,要強化資本市場意識,因地制宜創新發展農業金融機構、產品、服務,大大支撐農業產業發展,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激活金融機構內生動力,撬動資本力量,引導金融活水流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升助農、興農、富農的效果。
要用產業鏈思維結合農業發展特點找準金融發力點,廣泛與銀行金融、風投創投等機構合作,開發適合鄉村產業發展的金融產品,定向提供“鄉村人才投”“鄉村人才貸”“鄉村特色產業基金”等金融服務,形成個性化農業產業金融產品。
要千方百計滿足鄉村振興多樣化的融資需求,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引導金融資源向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傾斜,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提高產品適配性,加大對產村融合、產城融合等方向的金融支持力度,擴大普惠金融覆蓋面。
要著重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不斷擴大完善政策性農險產品體系,盡力提高農機具的涉農保險參保率,完善農村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措施,提升金融服務鄉村振興質效。
要發揮金融機構專業優勢、人脈優勢,在提供信貸產品的同時,及時傳遞市場信息、產業動態,為鄉村和企業經營發展出謀劃策。
夯實產業之基需加快融合發展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把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根本路徑。要通過協調發展統籌農業產業化的各個環節,引導農業加工企業通過前延后伸,發展原料基地、農產品流通營銷、地域特色品牌創建,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農產品精深加工成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導力量。
要結合資源稟賦、人文歷史、特色產業深度挖掘農村休閑旅游潛力,完善農村公共設施,促進鄉村旅游硬件設施建設、軟件管理服務、旅游產品質量的全面升級,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真正打造一批生態優、環境美、產業強、農民富、機制好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使其成為天然的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隨著農村交通、物流配送網絡等基礎條件的完善,實施“數商興農”工程提升農村地區電子商務水平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要利用基層融媒體、自媒體蓬勃發展的契機,提升優質特色農產品銷售半徑和品牌影響力,煥發農業經濟新動力,促使農村勞動力返鄉創業,增強農業生產本源競爭力,加速農村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充分釋放農村發展活力。
多元化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不僅可以讓讓農民合理分享二三產業增值的收益,更可以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支撐鄉村振興。
夯實產業之基需鼓勵典型引路
堅持示范領先、內驅外拉,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要著眼全國農村產業發展的先進地區,尤其是發達地區在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先進案例,探索其成功經驗、產生樣板,找到共性可復制的模式,通過頭雁效應、熟人社會屬性、政府引導,促進發展模式輸出、溢出效應顯現,提升帶動效應。同時,綜合運用各類媒體,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宣傳展示先進典型,營造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讓典型走出“深山老林”,走進千家萬戶,內驅外拉調動農村“人”的積極性,有效整合政策、資源、人財物等更好地引領農村地區快速發展。
?
相關閱讀:
【專家學者看兩會】以數字農業和數字鄉村建設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專家學者看兩會】破難題、增動力,進一步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
【專家學者看兩會】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持續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