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秦昌波(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戰略規劃研究所所長、美麗中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
2023年6月2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決定: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設立全國生態日,有利于更好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釘釘子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生態文明建設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美麗中國建設是中長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路徑和成效表達。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健全美麗中國建設保障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為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制度源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突出成效,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四梁八柱”制度體系。
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按照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任務要求,需要更好地統籌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生態文明政策制度創新,健全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營造有利于美麗中國建設的制度環境,為實現美麗中國目標提供強有力政策制度保障。
創新綠色低碳發展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
202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時強調,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要堅持全面轉型、協同轉型、創新轉型、安全轉型,以“雙碳”工作為引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是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任務,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也是發展模式的一場系統性變革。
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基礎薄弱,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綠色低碳發展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提升空間巨大,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污染物和碳排放總量仍居高位,優質生態環境供給對標發達國家和人民所需仍有差距。這些,都只有通過綠色低碳轉型,才能統籌好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實現美麗中國目標。
首先,要嚴格實施源頭管控,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落實全域覆蓋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規范指導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建設活動。
其次,培育發展新動能,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大力開展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加快推動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健全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
再次,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推動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碳金融制度體系。進一步發展全國碳市場,完善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穩步推進氣候投融資創新。
創新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全面適應美麗中國建設需求
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體現。2020年,中辦、國辦印發實施的《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形成工作合力,為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等為目標,對健全環境治理的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七大體系作出全面部署。在七大體系全面推進下,目前已經初步形成導向清晰、決策科學、執行有力、激勵有效、多元參與、良性互動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然而,面對新發展新形勢,當前支撐污染防治攻堅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已經不能適應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求,需要從問題導向轉變為以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為導向。此外,當前綠色低碳、污染防治、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政策制度更多是單一的、分散的、各自發揮效力,從全局高度、用長遠眼光謀劃推進環境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更加注重政策制度的一體化謀劃、系統性推進。尤其是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要優化調整管理理念、管理手段、工作方式,著力推動從污染治理向綠色低碳轉型轉變,從注重末端治理向更加重視源頭防控轉變,從注重單一環境要素向更加重視減污降碳協同轉變,從注重污染防治向更加重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轉變,從注重常規污染物向更加重視有毒有害物質轉變。健全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加快實現降碳、減污、擴綠協同監測全覆蓋。
二是完善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機制,落實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建立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和環境風險管控體系,推進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三是完善生態環境領域體制機制,包括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等。
創新正向激勵政策舉措,激發美麗中國建設內在動力
建設美麗中國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用的事業,沒有哪個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批評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系列活動,廣泛動員園區、企業、社區、學校、家庭和個人積極行動起來,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美麗中國建設輻射范圍大、覆蓋面較廣、涉及領域多,僅靠政府和行政手段難以滿足現實需求,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共建共享美麗中國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尤其是將正向激勵作為激發美麗中國建設內生活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要激勵各地區改革創新,積極推動建設美麗中國示范樣板,鼓勵各地區發揮自身特色,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省域篇章。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探索區域性環保建設項目金融支持模式創新。同時,還可以將各地開展美麗中國建設地方實踐情況作為國家支持地方開展規劃政策創新、示范建設、投融資等工作的重要依據。
另一方面,要激勵企業綠色發展,敢于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流動暢通,推動將資源環境要素一體納入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總盤子。深化重污染天氣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深化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真實、準確、及時披露環境信息,構建環境信用監管體系。
此外,要激勵公眾廣泛參與,探索建立“碳普惠”等公眾參與機制,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鼓勵園區、企業、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開展綠色、清潔、零碳等示范行動,做好美麗中國建設實踐經驗總結和推廣交流,增強社會對美麗中國建設的普遍認知,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美麗中國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新時代新征程下,生態文明政策制度建設永遠在路上。在第二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通過強化綠色低碳轉型、治理體系創新、正向激勵驅動,謀劃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改革舉措,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走深走實,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本文系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下美麗中國建設目標、重點任務和協同推進路徑研究”(23ZDA10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