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郭曉偉(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黨委副書記)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國家、民族的繁榮富強,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有力支撐。堅定文化自信,意味著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對文化生命力懷有強大信念,最終可以匯聚為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要“不斷發展具有強大思想引領力、精神凝聚力、價值感召力、國際影響力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聚焦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對此,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持續強化黨的文化領導權、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推動文化與科技深度耦合,以思想引領力的提升筑牢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根基。
以思想引領力筑牢民族復興文化根基的內在邏輯
文化是民族的根脈,任何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文化的力量。文化的高度與深度取決于其蘊含的理論說服力。文化的本質性力量首先表現為思想的引領力。高度重視思想的力量、不斷推動理論的建設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與重要觀點。根據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統一原理,經濟社會變遷勢必會引起人們文化,尤其是思想價值觀念的變化;意識的主觀能動作用發揮,形成深度契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思想文化,能極大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當一種文化觀念深入人心時,它往往能夠煥發人們的積極性,甚至改變整個社會面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新的歷史條件下,牢牢把握“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與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科學思想理論體系的正確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但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仍面臨著新形勢、新任務,比如,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疫情的疊加沖擊、大國博弈與國際文化軟實力競爭加劇以及多元社會思潮的傳播,進一步凸顯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與緊迫感;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長,反映了當前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不足問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了人們的文化生產與消費方式,向我們提出了搶抓數字化轉型的新要求等。面對新挑戰,中國共產黨人并沒有現成的模板或教科書可供參考,唯有依靠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結合新的時代特點與實踐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覺、鮮明的文化立場、堅定的文化自信,持續推進理論創新,不斷提升思想引領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創造有利的文化條件、匯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中華民族有著文治教化的悠久傳統,素來強調確立高遠的文化關懷與價值追求,注重“以文化人”。所謂以文化人,就是在強調“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讓人在文化熏陶下得到智慧的啟迪與指引,“中心悅而誠服也”。一套真正能夠風化成人的思想文化,不僅需要理論上的高度與深度、邏輯上的體系性,關鍵還在于其內在的思想引領力:是否具備科學理論體系的正確指引,從根本上關系到文化建設的興衰成敗。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便高度重視文化引領前進方向,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這一“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根脈”的深度耦合,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引領作用,為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與文化滋養。習近平文化思想是當代中國最具理論魅力、現實指導意義的思想文化力量,為不斷強化思想指引力、筑牢民族復興文化的實踐探索提供了科學引領與行動指南。
堅持以思想引領力筑牢民族復興文化根基的實踐路徑
堅持和鞏固黨的文化領導權,凸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站在維護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高度,積極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持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黨的理論武裝、哲學社會科學、文藝、新聞輿論、教育教學等各項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深刻領會這一指導思想的科學體系、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從政治、思想、理論、情感上確立價值認同,自覺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積極行動;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把握時代脈搏、感悟時代心聲、萃取時代精華,以創新創造的文化建設實踐,持續煥發文化發展的動力與進步的源泉,以全新的思路、話語體系、體制機制、載體形式打造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始終在時代潮流中大步向前;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工作導向,強化政治擔當、落實政治責任,把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核心理念作為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強化政治擔當、落實政治責任,充分發揮輿論的宣傳力、引導力和影響力,實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相統一,將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落到實處、落到關鍵、落到細節,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確保意識形態主陣地抓得牢、守得住、管得好。
深刻理解和把握“兩個結合”,為偉大復興提供智慧源泉和文化支撐。“兩個結合”是理論創新的必然,是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要在深刻把握其“魂脈”“根脈”“我們站立的大地”中,持續匯聚偉大復興的文化力量。把握“魂脈”,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充分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與時俱進,讓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命運相連中大步前進;把握“根脈”,就是要根植本國、本民族的歷史文化沃土,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強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基礎與群眾基礎,讓科學理論的中國特色愈發鮮明;“我們站立的大地”就是要讓馬克思主義在與時俱進、發展創新、著眼解決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時代之問中更好地創新理論、指導實踐。
積極推進文化與科技的融合發展,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浪潮中守正創新。要精準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與實際需求,大力發展虛擬現實、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智能推薦算法、6G通信等新技術,加快高新視頻制作、動畫特效等數字媒體技術的更新換代,強化在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分發和消費等各個環節的科技賦能,提高文化資源利用率、降低文化生產的技術成本、優化文化產品的服務質量與用戶體驗,真正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成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最大增量”;要充分把握文化借力科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高效利用3D高清掃描、數字化修復等新技術,實現傳統文化的活化運用、充分彰顯民族文化的特色,讓“云上+文化”的新形態更具生命力,讓精準推送、個性化訂制的各類文化產品獲得更好的用戶體驗,讓技術賦能、飽含中華民族優秀基因的數字文化產品更具國際影響力;要切實貫徹“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強化政策引導與支持、加大資金投入與扶持力度,進一步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文化科技平臺體系,密切文化企業、科技企業、科研機構的溝通與合作,讓新技術對優秀文化產品的疊加倍增效用得到充分發揮,著力打造文化新生命體和文化新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