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請使用瀏覽器分享功能進行分享
作者:蔣紅(云南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周虹江(云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202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進邊疆治理,需要強化理論支撐。要加強邊疆史和邊疆治理相關的多學科研究,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深化邊疆治理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響力、說服力的研究成果。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邊疆學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為建構打破西方理論桎梏、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邊疆學知識體系提供了思想引領。
“學術戍邊”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使命擔當
“治國必治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邊疆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具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邊疆穩定直接關乎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發展利益;邊疆發展與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緊密相連。邊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體現在學術理論層面,就要求中國學術界深刻理解并自覺肩負“學術戍邊”的重大使命擔當。
中國邊疆學研究內容涵蓋邊疆治理、邊疆經濟、邊疆歷史、邊疆社會、邊疆生態、邊疆地理、邊疆與周邊國際環境等諸多領域,是擔當“學術戍邊”使命的重要學術主體。深入開展中國邊疆學研究,能夠有效破解西方理論范式及其虛假敘事,打造抵御外部干涉的堅強理論盾牌;能夠整合多學科視野,科學認識和準確把握我國邊疆地區“穩定”和“發展”的辯證關系,為邊疆治理提供從應急應對到系統治理的有力學術支撐;能夠把“做研究”與“傳真相”有機地統一起來,將我國邊疆歷史的完整脈絡、各民族共同奮斗的真實圖景轉化為公眾的正確認知,進一步鞏固邊疆各民族群眾“五個認同”的認知錨點。充分發揮邊疆學研究的“學術戍邊”功能,必須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
建立體現多學科交叉特征的方法論體系
方法論體系在知識體系的宏觀架構中發揮著基礎性、導向性作用。充分發揮邊疆學研究的“學術戍邊”功能,必須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中國邊疆學作為涵蓋多學科領域的新興學科集群,具有十分鮮明的跨學科屬性。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需要以體現多學科交叉特征的方法論體系作為基礎和支撐。
要建立包括歷史維度、空間維度和實踐維度在內的“三維一體”交叉研究框架。在縱向的歷史維度上,整合歷史學、考古學的史料研究方法,將其與數字人文技術相融合,建構對我國邊疆發展的長時段分析模型;在橫向的空間維度上,融合政治學、地理學、經濟學與生態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形成對我國邊疆空間治理的系統認知;在立體的實踐維度上,綜合運用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等相關學科的分析方法,提升邊疆學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價值。
要建立以問題為導向的“同心圓”式交叉研究模型。“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并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要以對中國邊疆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核心,實現政治學、民族學、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生態學、信息科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并重點發展對推動邊疆學研究的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交叉研究方法。如空間分析方法,通過將AI空間可視化技術與傳統的歷史文獻研究方法相整合,可實現對我國邊疆治理空間邏輯的生動再現。從而在發展和運用多種交叉研究方法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起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交叉研究模型。
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是知識體系的最重要的外在表達形式。當前,邊疆學研究話語體系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西方所主導。西方化的邊疆學話語體系往往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偏見和文化殖民色彩。例如,將“文明沖突”“民族自決”等預設框架強行套用于中國邊疆問題研究,得出“民族對立”“治理失效”等錯誤結論;刻意對中國邊疆歷史進行斷章取義的碎片化解讀,強行拼湊“邊疆獨立”虛假敘事,弱化各民族共同開發邊疆的歷史記憶。有的甚至無視基本歷史事實,直接炮制偽劣學術成果,企圖解構我國對邊疆的主權合法性。
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必須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話語體系。中國邊疆學作為新時代的“強國之學”,其話語體系應集中體現以中國話語研究邊疆問題的主體性和原創性。牢牢掌握邊疆學研究話語權,首先是在指導思想層面,要以黨的創新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為指導,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在準確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中國式現代化向縱深推進的時代脈絡基礎上,對國內外涉及我國邊疆的各因素加以科學分析和闡釋。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在認識邊疆問題、處理邊疆事務過程中形成了豐富而深厚的思想傳統,其精神內核及話語表達為中國邊疆學話語體系建構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資源。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系統梳理中國邊疆治理的歷史脈絡,從中發掘和凝練中國邊疆治理傳統經驗的當代價值,以文化自信增強學術話語自覺,持續推進中國邊疆學話語體系建構。要加強中國邊疆學研究成果轉化,把事實內在的道理揭示出來,轉化為學理、上升為哲理,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真理,打造融通中外的邊疆學研究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進一步地,要通過話語體系創新徹底擺脫西方邊疆學話語敘事的束縛與誤導,實現從“西方理論闡釋中國”到“中國理論闡釋世界”的范式轉換,使中國邊疆學從“被定義者”最終轉型為“定義者”,成為民族復興和強國建設的堅強理論支撐。
打造高水平邊疆治理研究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打造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修養和綜合素質過硬的邊疆治理研究隊伍。人的因素始終是最關鍵的因素,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關鍵靠人才。要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打造一支適應時代需求的高水平邊疆治理研究隊伍。
設置中國邊疆學一級學科。在“兩個大局”深刻演變的大背景下,中國邊疆問題更為復雜多元多變,邊疆治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地位更加凸顯。中國邊疆學無論是從學科自身的特點而言,還是從回應重大時代課題的迫切需要來看,都必須建構和完善其自主知識體系、加快其學科建制。設置中國邊疆學一級學科,通過明確邊疆學的研究對象與范疇,制定統一規范的學科標準,能夠改變當前邊疆研究分散于各學科的局面,有效匯聚和整合多方研究力量,不斷提升學科的整體性和影響力、增強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能力。
落實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各項具體舉措。一是打造專業化師資與學術團隊。組建跨院校、跨學科的研究團隊,廣泛吸納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國際關系等領域的學者和具有邊疆工作經歷的專家參與其中。加強與國際邊疆學研究機構的學術交流,選擇性地參考借鑒其研究方法、研究素材,提升中國邊疆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二是形成多層級人才培養體系。依循“本科—碩士—博士”的培養序列,形成不同學歷層次既相互銜接又各有側重的人才培養鏈條。同時,依托邊疆學的跨學科屬性,系統性、成規模地培養邊疆學研究的專業復合型人才,更好地滿足當前各方面各領域對邊疆學綜合性研究人才的需求。三是深化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推動高校及科研院所與政府部門、智庫、企業等建立合作機制,為相關研究人員及團隊參與邊疆地區社會調查、政策評估、決策咨詢等提供更多平臺和渠道,實現學術研究與邊疆治理需求直接對接。
新時代,新征程。在當代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中,邊疆絕非“邊緣”,邊疆學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域。廣大科研工作者應自覺以“學術戍邊”為己任,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邊疆學知識體系,為筑牢國家安全屏障、促進民族團結進步、推進邊疆治理現代化作出應有的貢獻。